热心网友
成祖没做皇帝前在北京做燕王。他对北京熟悉有感情。更重要的是当时蒙古的残余势力还在北方不断的骚扰大明帝国,迁都北京等于把国家的重点由南京转移到了北京,加强了北方的防务。历来京师的防务是各朝的重点也是全国最强的。加强防务的同时也为进攻做准备。在成祖皇帝的不断打击下,蒙古最终没能再对中原构成威胁。成祖皇帝也死在远征的路上。即使后来英宗被俘,瓦剌威逼京师,也在于谦的抗击下化险为夷了。如果京城是在南京,情况就很难说了,说不定北方会落入瓦剌手中呢~!
热心网友
1.成祖原是燕王,既今北京,怀旧 2.抵御北元 3.便于统治(想知道更多 ,105397148)
热心网友
明成祖时期,蒙古族日益强大,为了防御蒙古族南侵,明成祖决定北迁。
热心网友
他的势力就是在北方
热心网友
他的势力基础在北平
热心网友
他心虚
热心网友
以上对,补充:为了与残余的旧皇帝的官员割断联系,削弱他们的影响力。
热心网友
有道理
热心网友
明成祖,名朱棣。是明太祖的第四子。1360年出生。11岁封为燕王。43岁即皇帝位。1424年病死,时年65岁。在位22年。他是一个注意建功立业的皇帝。 明成祖的帝位是夺来的。明太祖有26个儿子,长子朱标封为太子,第四子朱棣封为燕王。朱棣受封之地为北平,是金、元两朝的都城。当时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之一。北方有蒙古贵族的重兵,不可掉以轻心。明太祖把这样的北方重镇,交给了只有11岁的朱棣,说明对他未来的期待。 他20岁时,被派往藩地北平就职。他39岁时,明太祖病故,皇太孙即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面对叔叔辈的诸多藩王,心存恐惧。他采取了削藩的措施。此时,朱棣的三个哥哥已相继去世,他成了长子。对这个侄子皇帝,他本有不臣之心,现在又要削藩,刀就要砍到脖子上,他便起兵造反了。经3年苦战,终于夺得了帝位。年号永乐。明成祖,又称永乐皇帝。 明成祖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迁都北京。即位之初,定鼎金陵[南京]。随着元朝残余势力退至漠北,长江岸边的金陵,就显得离重要的北部边陲过于遥远。为此,1403年,礼部尚书建议,把北平改为北京,迁都北京。明成祖认为,天子居北,正是居重御轻,可以加强北部边防,就采纳了这个建议。但是,他深知, 迁都是一件关乎国家兴亡的头等大事,必须审慎行事。 他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他首先正名,有意提高北京的政治地位。下令改北平为北京,升为陪都,称作行在。同时,改北平府为顺天府。他千方百计地提升北京的经济地位。 他知道,北京虽然地理位置极端重要,而且是元朝的大都,但是它在经济上却远不及江南,不及金陵。因此,他首先是想方设法使北京繁荣起来。于是,他下令向北京附近大规模地移民屯田,5年之内减免赋税。一些军士,也被放归北京乡里种田。战乱之后,形成大量流民。他下令把流民组织起来,到北京一带去种田。甚至,他又下令释放囚徒,安置在北京周边地区去种田。他还实行了一些优待政策,如向他们免费提供牛具、种子。同时又迁往北京大批工匠,给这些民户以更多的优惠政策。如诏免税粮,赈济优厚等。这就在北京市内形成了工商业。由于这样多年的苦心经营,北京也就逐渐发达繁荣起来。从而,北京初步具备了大都市的规模,可以和金陵相媲美了。 1406年,明成祖下令明年6月,正式营建北京宫殿。特派大臣到各有关行省采集巨木。又名大臣陈圭[右加王旁],主持北京宫殿及北京城市的整个设计营建工程。此后,正式启动的营建工程,就一直进行,从未中断。1420年,北京的宫殿终于建成了。明成祖下令迁都北京。经过18年的曲曲折折,明成祖终于了却了自己多年的宿愿,完成了迁都盛举。从此,北京就成为明清两朝的都城,一直延续至今。北京定为中国的首都,这是明成祖的历史贡献。
热心网友
他未做皇帝时,就已经在北京经营多年.那里是他的根据地.南京是旧都.反对他的人比较多.为了防止有人谋害.自然是"回家"好一点了.至于天子守国门之类的冠冕堂皇的话.只不过是借口而矣.关羽降曹操不是还要特别强调"降汉不降曹"吗? 反正一句话.怕死.
热心网友
主要是怀旧
热心网友
一是成祖在北京做过燕王,北京是他的根据地再一个就是"天子守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