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做:"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劳其心骨,饿其体腹."这句话是谁说的?你认为对吗?

热心网友

不完全对。很欣赏能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下面,试分析一下。人是学而后知的,这个大概没人反对。人是不能一直处于无影响力的状态的,人的这个要求大概也不会被大家否定。那么,这两个逻辑,就形成了一个可行逻辑:人需要学习,需要训练,需要锻炼,需要实践,才能够使自己有长进,有能力,满足人们有所作为的要求。那段某人说的话,大概就是讲的这个道理。然而,除了人需要学习才能有所作为的道理外,某人还把吃苦当作其中必然要发生的事情,甚至于把吃苦的多少,程度当成评价学习的效果标准来看待。这种附加于学习上的“吃苦就是成事”的观念以现在人的智慧一眼就可以看到,它很有问题。学习应当讲科学,这在教育学里有过太多的论述,这里就没必要提了。现在讲讲,为什么有些人把吃苦当与学习那么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我说,人原本是很无知的,经常处在迷信与分数不清之中,会不会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但不论认可的人多少,这样情况是真实存在过的。在没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时,能吃些苦的人将学得更多。所以,就有了某人基于这一具体事件而“阐发”出那一段道理。从哲学上解释,这叫经验主义,它并不比农民伯伯们的一些理解方式高明。那么,是不是要吃些苦呢?这个回答是当然的。因为一些学习锻炼中不免要吃些苦,另外,吃些苦本身也可以增强人的一些能力,可以使人更好的适应比较差些环境,增加活动的范围。但是,这样的锻炼也是要看效果的,而不是所吃苦的多少与程度来定论的。前些日来才看了一篇军队反对盲目强化训练以至于导致伤病减员的作法。另外,体育界也有过相信某人话的人,结果是科学训练的观念在这样的情况发生后得到了加强。其实,某人的话原本在现实里经常到处碰壁,其话的内容好像已经没有什么好争辨的了。这样的提问倒引起另一个问题,就是某人说的话一经提出,为什么就不容易被人大胆反对呢?哈哈。

热心网友

孟子说的. 孟子是从一个政治家的方面去分析.要想成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首先要了解民众的生活和苦处.从底层发迹.自然知道普通老百姓的诉求.因为自己深有体会.就象曹刿论战中.曹刿以平民的身份谏言.让鲁国国君明白民众的想法.终于团结了大家.打败了比鲁国强大的齐国. 这句话经过了无数的例子来印证.社会是一所不错的学校.许多伟人都是经过磨炼.有着相当丰富的社会经验.也养成了坚毅的性格.既然是一条经过了检验的名言.我们能说它不对吗?

热心网友

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热心网友

孟子,对,当然对,人间尘世,每一个人要有所成就,都得经过世间的磨练,方可修成正果,没有人不吃一点苦,而成大事的,像爱迪生、贝多芬、居里夫妇,都吃过不少的苦的,

热心网友

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当然对啦!不然中学生就没必要背它啦!

热心网友

孟子,还有点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