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茗可茗,非常茗.道是虚无的.茶是具体的.茶道体现了一种若有若无的感觉.经常喝茶的人就会感觉具体的茶道.
热心网友
当代茶界泰斗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周作人先生在《恬适人生•吃茶》中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所以,可以说茶道是一种文化艺术,是茶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和教化的一种手段。”茶道的形成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茶的广为种植,二是茶的普遍饮用。中国茶道史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时期,从神农到隋朝是中国茶道的酝酿时期。这段漫长的时期,茶事多次写入文化典籍。第二时期是唐代,是中国茶道的形成时期。陆羽是中国茶道的奠基人,他所着《茶经》是世界第一部全面论述茶的专着,共三卷,分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10节。陆羽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并提出茶道主张:精行俭德。第三时期是宋朝,是中国茶道发展鼎盛时期。然而宋朝贡茶一味求贵,文化一味求雅,斗茶游戏风靡一时,茶道已向王道倾斜,失去了茶道之质朴真诚。如今,陶冶性情的茶道正渐渐融入现代都市人的休闲生活,各种茶艺也渐渐为人们所了解、采用。 。
热心网友
一种喝茶的礼仪.
热心网友
一、日本茶道 日本著名的三十三间堂附近,有一家出名的茶室,可以观赏到品位极高的茶道示范。 在日本受教育的廖老太说,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过这奇特的茶的仪式,恐怕很难探索到日本文化的内涵。因为日本的茶道不同于我们茶 余饭后的茶,而是训练自己达到一种"和敬清寂"境界的不二法门。如达到至高段时,甚至可以领略到各种超俗与精神的境界,同时它 对日本的美学与礼仪有着广泛的影响。 12世纪末,日本临济宗的始祖荣西才把抹茶的特殊树种和制作这种细末绿茶的技术引进日本,并把第一颗茶苗种在京都附近的宇治山 上,至今,该区仍出产傲称日本最优秀的抹茶。后来,荣西鼓励他的弟子饮用这种起泡、苦涩的茶,作为健康饮料、宿醉解药以及提 神剂。 16世纪时,千利休大师将禅学融入其中,为今天的日本茶道之始。 泡茶并不难,真正难的是以精确的精神来泡。就像参禅,如没有一些悟性,恐怕穷毕生也无法达成。 茶室的布置,崇尚简朴淡雅,在9平方米的塌塌米上,出席茶会的人,无分贵贱地坐在一起,静心烹茶品茗,在寂静中忘却尘俗千 虑,让心神与自然相和。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不讲究奢华的质朴精神,到现在反而演变成极端富裕这才能把玩的享受。所以,犬儒讥之为"贫穷美 学"。日本的工匠也趁机收取更高的费用,来做出更佳的缺陷美效果的茶具。于是,这些像是未经雕琢的茶具再度成为一种炫耀。 二、英国的茶道 (一).茶自十六世纪传入欧洲。起出荷兰人从澳门购茶,寄往爪哇,然后运回荷兰,视为助消化的特殊饮料。十七世纪初叶,才渐渐 输入西班牙、葡萄牙、法国、俄罗斯和英国。 (二).欧洲若干国家,虽然了解茶能助消、话提精神,而却未造成重视欧洲若干国家,虽然了解茶能助消、话提精神,而却未造成重 视的气候,惟独英国后来居上,奇迹的掀起饮茶风尚。当十六世纪时,英国还是喝咖啡的国家,自从茶叶输入后,发现有胜过咖啡的 特点,朝野交相提倡,于是逐渐养成饮茶的社会习惯。 (三).英王查理二世的皇后─格德琳,从葡萄牙将饮茶的高尚习惯带入宫廷以后,更由尊敬与新奇,而鼓舞起贵族圈内的重视饮茶, 但因为茶叶当时很贵,受限于购买力,只停滞于上流社会。 (四).到了十九世纪,因交通与技术的长足进步,茶叶从各方面运入英国,茶价遂猛跌。于是茶便完全夺取咖啡的地位,成为英国的 大众化饮料。 (五).英国的开放性茶道,一延几个世纪。据说:这是1840年,一位贝德佛公爵夫人最早所立下来的『不成文规矩』,目的在「缓和她每天下午四点钟时,便感到虚弱和疲惫,须歇下来喝茶,始能振作」。想不到从此之后,这个人的规矩,竟会不胫而走, 逐渐扩展至全国每一个角落,蔚为普遍风气。 (六).英国民族的性格特征,是保守、沉默、严肃,所以饮茶才能成为牢不可破的传统习俗,因此无论环境如何困难,他们各阶层国 民每日的『上午茶』(上午十点半)与『下午茶』(下午茶),总是免不了。由于数代过惯这种规律的生活,也就特别郑重其事, 把两次饮茶视为工作过程中的精神调剂。 三、各国茶道的比较 中国之茶道精华是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境界,与日本、英国之茶道大不相同,分述如下: 茶道: A.茶─科学的 a.茶叶:品种众多、制作特色各自不同,可因应各种口味需求之人们;在制茶领域中不断改良创新,制茶机器应运而生,符合 时代需要,省时、省力、卫生、美观。 b.茶具:精致化之陶瓷艺术,在造型符合实用、美观外,更注意其烧制过程中之变化,均要巧妙掌握其物理特性、化学原理, 以制作出完美的艺术品。 c.功效:较注重?意识型态?方面,如〔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增强耐力〕等,至于?临床疗效?方面则仅为参考。 B.道─哲学的思想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既可评论时事,亦可旁及万物;在思想的领域中,从?实有?到?万无?,从盘古 到现今,任由驰骋。尤其是与各阶层的人士结合所产生之思想与行为如下: a.一般百姓:茶已融入生活中,饮茶时表现出一种悠悠然自得其乐的样子,纵使置身于酒楼饭馆中,亦可与周遭事物融合, 闹中取静。 b.文人雅士:从许多诗词中可看出,各类文人雅士之聚会场所,总少不了茶与酒,因而藉酒助兴或感伤世事,再者以茶解讽 或舒解心中郁气,并随时与山水天地融合,进而吟咏出许多意境优雅的诗词。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见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斤。 开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非垒,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章五千卷。 四碗发冷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c.宗教:茶与佛教、道教一触即密不可分,在其潜修心性过程中,藉饮茶时之恬淡心境,去做?出世?和?入世?的冥思与 探讨,其中以?禅宗?最为重视『茶道』,甚至将『茶道』当成参禅时必修的一门功课,所谓「用茶破睡」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 境界。 2.日本茶道: A.茶─大多以蒸青绿茶(煎茶)为主,近年来也饮用乌龙茶。民间普遍用泡茶法,最不良的习惯就是喝冷茶,与中国所称忌 喝冷茶及隔夜茶有所出入。 B.道─以日本之茶道基础来说,一大篇的繁文褥节和不断重覆的规定动作,再加上宾主间严肃拘谨的心态与宁静萧瑟的气 氛,最不敢恭维的是一问一答的对话,将整个过程〔礼仪〕化,如同天皇召见一般,这样的茶道简直是作茧自缚。 3.英国茶道: A.茶─大多以加味或拌花的茶叶为主。 B.道─英国这种开放性茶道,可喜的是有饮茶的新生命、新传统作基础,普遍又活跃;但唯一觉得美中不足的是只知『为饮 茶而饮茶』而已,对中国之茶道而言,还只能在门外徘徊,未能登堂入室。 四、中日茶道的异同 中国没有茶道的规程仪式,但是我们都不否认中国也是有茶道的。有人将中国的茶道就称做"茶文化",其实两者还是有概念上的区 别的,可以说茶道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我们专门定义一个茶道意义上的茶文化,也是可以的。 中国茶文化历史攸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而日本茶道自成体系,有其严格的程式。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 助智等精义,应该说都是健康向上的。 有学者认为,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茶道有渊源关系。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几点明显区别: 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 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 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 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 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 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国茶 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便 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所以一说茶道, 往往首推日本。 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 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 的内容,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 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规":待客亲善,互相尊敬,环境幽静,陈设高雅。 "七则":点茶的浓度,茶水的质地,水温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煮茶的炭料,炉子的方位,插花的艺术。 。
热心网友
道为艺也……说这么多也不闲累。
热心网友
所谓茶道是指饮茶过程中的一些约定俗成的程式,程式如何并不重要,它和具体的喝茶本身共同构成一个喝茶的氛围,在这个氛围中,享受的是一种喝茶以外的乐趣,所谓的茶文化恐怕就是指的这个。而且我认为所谓茶道要自己来操作才行,古人曰:饮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以上是为施茶。以上一管之见,足下以为如何?
热心网友
玄乎
热心网友
茶道,并不只是沏茶品茗,欣赏茶道名器之美的风雅事,它的真正意涵乃是藉著泡茶的方式达到修身养性、参禅悟道的最终目的。寂静素雅的茶室犹如净化心灵的道场,茶人在既定的礼仪规范中,将心绪沉淀,以专心一意,没有妄想、杂念、分别心的清静心境来体悟自我的本来面目,进而达到与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心灵世界。因此,它不只是一门艺术,更是一条悟「道」的路,这也是他称为「茶道」而不成为「茶艺」之所在。 茶道的世界除了修练自身的禅定功夫外,更要培养对人、事、物的一颗诚敬、关怀、体贴的心。主人为了请客人前来喝一碗茶,花费心血搜集最好的道具,细心地作好万全的准备,以诚挚的心静待客人来到。然后在茶室里以认真的虔诚的态度、优雅谨慎地进行泡茶的每一道程序招待宾客。而客人更是以恭敬的态度受邀,感谢的心品茗,用心领会主人为自己所作的一切。主、客摆脱心中杂念,藉由一碗茶达到心灵契合、共修精进的境界,茶室虽窄是海阔天空,自成一个宽阔洁净的世界。茶道是禅修更是学习礼仪规范、待客之道的极致。 「和、敬、清、寂」是千利休「佗茶」的根本理念,以诚敬之心求取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圆满,在静寂的天地中修得洁净的心灵。「青寂」、「洁净」的心是日本人所追求的至高之美,茶道正是通往此种境界之路。 。
热心网友
浅谈中国茶道 macross 众所周知,东方人有饮茶的习惯,而东瀛茶道更是闻名世界。前些日,与一日本友人饮茶闲谈的时候,被问起中国是否有茶道。看着对方一脸疑惑的表情,不免觉得可笑,转而又甚为尴尬,不知如何回答才是。其实,茶道与茶叶一样,同源于中国,只是近代茶道已成为日本的代名词,中国反而被遗忘了;就是国人本身也大多认为茶道创于日本。为此,笔者便想简单的谈一谈中国茶道在历史中的形成与发展,以释众疑。 “茶道”二字,最早见于唐朝高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 “熟知茶道全而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可见,中国不但是茶叶的故乡,也是茶道的发祥地。中国茶道,兴于唐而盛于宋,先后有煎茶道、点茶道和泡茶道。传至元明清,饮茶的方法与仪式逐渐由繁到简并且平民化了。 一般饮茶,注重茶的色香味和水质茶具的好坏,并能细细品尝茶中清香,可称为品;如果再讲究制茶烹茶的技巧和品茶时环境的高雅清静,便是茶艺了;而在茶事活动中加上礼仪法则,融入哲学、伦理,通过品茶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升华,便是饮茶的最高境界 –- 茶道。 谈及茶道,不可不提茶。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原始大茶树。《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相传神农氏尝百草时中毒,最后食茶叶而解之。而在《华阳国志》中也有“园有方翡,香茗”(唐之前茶叫荼或茗,之后由陆羽改为茶),可见中国的识茶种茶最早可追溯至殷周之前,而早期的茶叶也只是做为药物来食用的。从汉朝开始,人们已懂得煮茶成汤并饮用,而“煮茶法”也成为最早的制茶方法了。《桐君录》记:“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在这段时期, 茶已被发现有提神的作用,但茶叶在当时还是稀有物,也只是限于官宦人家的一种高级奢侈品。到了魏晋南北朝,茶叶才由原来的稀有物逐渐传入普通百姓家,成为寻常饮品。 至隋唐,茶叶多加工成团茶饼茶,饮用前将其碾成碎末,加调味品与水煮沸后成汤饮用。同时,贡茶的出现也加速了茶树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饮茶之风日盛。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文人墨客,均以饮茶为高雅的行为。连文成公主入藏,茶也作为贵重陪嫁品传入西藏。而文人雅士们在茶楼茶会中品茶唱诗,互相交流茶得,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茶道也随之产生。 唐肃宗、代宗年间,陆羽考察了各地饮茶习俗并总结了历代制茶经验后,撰写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书 -《茶经》,全面阐述了煎茶法的制作过程,从而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煎茶道茶艺共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和习茶五大环节。备器是指烹茶用的器具和饮用时的茶具,如碗、碾、瓢等等。陆羽对水的来源甚为仔细,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茶的优劣。《茶经》认为山泉水最好,其次是江河水,井水最次;而山水也以乳泉、石池漫流者为上等(对水品的讲究,也是中国茶道的一个特色吧)。煎茶要用碳火,而煮水与候汤是煎茶的关键。陆羽在《茶经》中谈到“三沸”:当水烧到“沸如鱼目,微有声”为第一沸,这时可按水的多少加入适量调味的盐;当水继续烧到“缘边如涌泉连珠”为第二沸,此时要舀出一瓢水,然后用竹筅在沸水中绕圈转动,再将碾好的茶末从沸水漩涡中投入继续煮;待到茶汤“翻波鼓浪”为第三沸,这时要把汤面上出现的一层色如黑云母的水膜除去,然后将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加进去止沸,使茶汤孕育出浮起的“沫饽”,便可以舀到茶碗中饮用了。 对于饮茶的规矩,《茶经》“五之煮”中也首次提到:一次煎茶少则三碗,多不过五碗;客人五位,则行三碗茶,客人七位,则行五碗茶,缺两碗,则以最先舀出的“隽永”来补;若客四人,行三碗,客六人,行大碗,所缺一碗以“隽永”补;若八人以上则两炉,三炉同时煮,再以人数多少来确定酌分碗数(隽永是舀出的第一碗茶)。 唐人饮茶,对环境的选择重在自然,多选在林间石上、泉边溪畔、竹树之下清静、幽雅的自然环境中。如在室内饮茶,四壁也常悬挂书画或名人真迹,地点多选道观佛寺、厅堂书斋。钱起的《与赵莒茶宴》中有“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茶经》也有“若松间石上可坐”和“若瞰泉临涧”等字句,体现了唐人对茶境的要求。 佛教自传入中国开始,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茶苦涩清凉,有助于僧人的修身养性。品茶之风最早也是在僧侣中流行的,提倡禅茶一味,以茶礼佛。到了唐代,种茶、烹茶和品茶在寺院中已相当普及了。茶圣陆羽三岁被竞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收养,自幼在寺院中长大,深知佛门中人对茶的喜爱,之后更与精通茶艺的名僧皎然结下忘年之交。皎然不但精通佛法茶道,还擅长茶诗。首次在茶中提出“茶道”一词,在中国茶道史上,功及陆羽。《茶经》也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首次提至了对饮茶之人的精神要求。茶宁静清雅、至朴致和、淡泊去欲、品格独高,备受文人僧道所钟爱。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可见唐代茶道之盛了。 唐代制茶烹茶艺技成熟,饮茶修道思想初步确立,开始注重环境和礼仪。而《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陆羽不仅是煎茶道的创始人,也是中国茶道的奠基人。另外为此作出贡献的还有斐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温诞筠的《采茶录》。煎茶道是中国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于唐代中晚期,经五代、北宋,至南宋而亡,历时约五百年。 到了宋代,点茶法开始流行。饮茶前先将团茶饼茶捣成粉末状,注入沸水,用竹刷搅均后饮用。从这段时期开始人们注重茶叶原有的色香味,不再加调味品了。十一世纪中叶,蔡襄著《茶录》二篇,详细介绍了茶的烹制和各种茶器的使用,从而奠定了点茶茶艺的基础。宋徽宗赵佶也著有《大观茶论》十二篇,尽述了从种茶到制茶的全部过程与技巧,使点茶道于北宋末期更加趋于成熟。 点茶道的制法也尊循备器、选水等五大环节。所需的主要器具包括茶炉、汤瓶、茶匙、茶盏等,制作工艺和外形比之唐代更加进步美观。宋人选水大体继承唐人的观点,但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提出水以清轻甘活为好,建议用山水、井水,反对用江河水。所谓点茶,就是先将茶末放入茶盏中加少量热水调成膏状,以浓稠为度;然后一手执瓶往盏中点注沸水,一手拿竹筅旋转搅动茶汤,使泛起泡沫。其关建是调膏、注水和搅动,三者协调得当,才能点出可口的茶汤来。而这种高明的点茶高手,被称作“三昧手”。而在《大观茶论》中,“点”茶的技艺就更加细腻了,要经过七式点注冲泡并搅动击拂。苏轼曾写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唐代候汤时是即煎水也煮茶,而宋人只煎水不煮茶,明确了煎茶与点茶的区别。 宋代对茶境的要求与唐人相同,大致要求自然、幽静。礼仪注重主、客间的端、接、饮、叙,并且行礼再三,更加烦琐庄重 。朱权的《茶谱》中记载:先由童子捧茶至大厅献于主人,主人起立举杯献于客人,并说‘为君以泻清臆’;客站起接茶,并举杯回答‘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于是大家坐下。茶毕,由童子接杯而缓缓退出。其间话久情长,礼陈再三。宋人礼繁之极,由此可见一斑。 谈到宋人饮茶,便想起了王安石验水的故事。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之症,医生嘱咐他喝阳羡茶,并须用长江翟塘中峡水煎烹。因为苏东坡是蜀地人,王便托他带些翟塘中峡水来。一次苏东坡亲自将水送来,王安石看茶点入沸水之后,问苏“水从何取来?”苏答“巫峡,”王答“中峡了,”苏回答“正是。”王随笑道“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把苏东坡惊得目瞪口呆,只得老实回答说是船到中峡忘记了,到了下峡才取水。故事说得虽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宋人对品茶的苛刻。 宋代还流行“斗茶”,又称“茗战”,是以评定沏茶品茶的优劣为标准的一种竞赛活动,最早是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斗茶会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称作茶亭;客人先在楼下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请,再到二楼台阁斗茶。台阁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室内的屏风、墙壁上都挂有名家的书画,屏风前的桌上铺着识锦,上面放着香炉、花瓶和烛台。西厢房内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的出处,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南宋诗人陆游,曾在福建担任茶官十余年,嗜茶爱茶。有一次莅临武夷山斗茶大会,写下了“建溪官司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的名句。 在宋代,人们喜爱茶,热衷于参加各种茶事活动,通过品茶论茶斗茶来对追求博学幽雅、韵高致静的品质。赵佶、朱权贵为帝王,亲撰茶书,倡导茶道。宋明茶人进一步继承了唐代的品茶修道的思想,赋予了茶清、和、淡、洁、韵、静的品性,将中国茶道推向了顶峰。 点茶道蕴酿于唐末,鼎盛于北宋后期至明朝前期,亡于明朝后期,历时约六百年。 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叶茶,烹茶方法也由原先的煎煮法逐渐改为冲泡,茶风流传至今。明末张源著《茶录》,许次纾有《茶疏》,共同奠定了泡茶道基础;后冯可宾写《芥茶笺》,清人冒襄撰《芥茶汇钞》,进一步完善了泡茶道。 泡茶所用器具一般为茶壶茶杯,器皿以紫砂壶为上品。取水随个人喜好,水质讲究纯净无瑕。品茗修道的环境多为静室或书房,有的还专门设计了专门供茶道用的茶室 --- 茶寮,使茶事活动有了固定的场所。在礼仪方面,泡茶道更加随意,并无特定规矩,崇尚自然和个人的修为。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详细描写了宝玉等三人到栊翠庵饮茶的情节。妙玉亲手泡茶待客,煮得是陈年梅花雪水,根据每个人的品性拿出不同的茶杯来盛茶,使每位饮者都觉赏心悦目,可口怡情。“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一语道破喝茶与品茶的区别,从而体现出高贵文雅的茶道意境。大家从曹公的笔锋之中,也可看出清人对“品茶”的讲究了。 从明代发展起来的泡茶道,因简单易学而延用到现在。唐宋年间的大型茶会和斗茶已少见,人们转而更加侧重于饮茶中个人的修为,在“品”字上下功夫,追求饮茶中的意境。或一人独饮,或朋友对饮,均可陶冶情操,品味人生。泡茶之道始于明末,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代前中期,延绵至今。 从唐宋到明清,中国茶道从幼稚走向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茶艺、茶礼和茶境共同构筑了茶道的基础,而修道则是茶道乃至整个茶文化的核心。此中的“修道”,并不是道家所修的成仙之道,而是通过茶事活动,启发智慧,重新理解人生,从而达到“廉美和静”的精神境地。中国茶道不同于日本,不强求表现形式,而注重精神内涵。从最初的重礼重艺,逐渐向减少礼仪、重启发内心世界的方向发展。将“儒道佛”三家思想融为一体,每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追求“真善美”,崇尚自然,不讲究苛繁的礼仪和戒律。从唐宋年间烦琐的茶礼茶艺和斗茶对诗的盛景,到明清时期对品茶的讲究,可以看出中国茶文化在历史中的发展规律。 日本茶道深受中国影响。奈良初期派往唐朝的遣唐僧将茶种带回国种植,并模仿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镰仓初期(十三世纪),名僧荣西大师两次往中国,回国后就开辟了茶园,并著《饮茶养生记》,宣扬饮茶能益寿延年。十四到十五世纪,开始流行宋代的“斗茶”,连茶亭都完全仿造于中国。之后日本茶道逐渐本土化,不再模仿唐宋的奢华,而更重风雅品味了。真到室町末期,出现了一位茶道大师千利休,将日本茶道艺术推到了顶峰。今天,作为国粹之的日本茶道,以独有的民族特色和繁琐的礼仪而闻名世界。如果仔细观察,能隐约感到在重重的仪式中似乎隐含有唐宋年间文人墨客的谈举遗风。假如大家还要想重温当年中国茶道的遗风遗俗的话,恐怕还非要去日本不可了。 经过上述介绍,想必大家对中国茶道的历史已略之一二了吧。虽然现在国人不再常谈茶之道了,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与真髓并未消亡。在品质幽雅的茶馆中,随处可见品茶论道的茶客们,有如斗茶盛景的再现;或在音乐艺馆内,人们一边清听古琴秦筝的弹奏,一边细品香茗,修身养性,其意境也不亚于唐宋。正是“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