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时候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结果刘备两个都搞到手了最后还是亡了国``大家来讨论一下这中间的原因`畅所欲言啊``
热心网友
三国演义里的2大智者,诸葛亮和庞统,无疑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美谈,只可惜唯一拥有这2大奇才的刘备最后终究是没能得到真真意义上的天下。撇开刘备初期起点太低,没有自己稳固的基础之外,重要的一点,我认为他的用人是有问题的,尤其是对这2大智者的认识和使用上出了偏差。一部三国志说得明白,诸葛孔明是大贤,大政治家,但是并不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从他的军事指挥上就可以看出,诸葛一生唯谨慎,他运兵太过小心,兵者诡道也,要出奇兵才能得奇效,尤其是对于蜀汉这般弱小的国家,要想撼动强大的曹魏就必须采用奇而快的运兵策略,而他不采纳魏延大胆而又可行的千古奇谋,却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结果被人家司马壹用一个"守"字就活活的捆住了。可见,诸葛之大才不是展现在他的军事指挥上,而是他的政治远见,国家的稳定富强和管理上,相当于汉时的萧何,总后勤部长。再来看庞统,庞士元,虽然三国演义对他的描述并不很多,但是从中我们还是能看到点他那过人的军事才华,首先庞统初一出场,便亲自过江使用连环计,骗过足智多谋的曹操,此后指点徐庶,使用瞒天过海之计,让他躲过赤壁之灾,足可见他胆略非凡,智慧超人。此后,刘备手下初为县令,百里小县一日之内便处理完所有的公事,足见他的政治策略之纯熟。后来随刘备入川,一眼看出刘章软弱,民众多盼明主,但是兵将强悍,而刘备只带了黄忠,魏延5万人马,故而不可强攻,以其惊人的谋略提出鸿门摆宴,不伤一兵一卒一举平定川蜀的绝高明之策。可惜被刘备的虚情假意错失良机。后来庞士元在攻取培关的时候提出偷袭落凤坡的奇兵之道,虽然被张任料到,但是这也绝对符合当时刘备兵马少,要以少打多就必须奇,快致胜的军事韬略。可惜的是,造化弄人,庞士元一去不复返矣。所以我认为,庞统具备了作为一个军事家必须的胆识,智谋,韬略,诡道和必要的冒险精神,他才是刘备手下唯一的一个攻击型的大帅之才,可以媲美汉时的韩信。而刘备由于初期受诸葛孔明的影响,变得太过依赖诸葛一人,不十分信任庞士元,致使在入川途中一再虚情假意,优柔寡断,延误战机,虽然得到些许民心,可是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不但失去庞统这个唯一的军事天才,而且最后还是得撕破脸皮,调动荆州的主力入川,留下了后来关云长失荆襄,走麦城的无穷隐患。所以我认为当初既然带庞入川,就应该完全的信任他,放心大胆的让他指挥军队,配合他的攻击型策略,以果敢,迅猛的动作拿下川蜀,然后调诸葛入川,发挥他政治,管理上的长处,收拢民心,精心营运国家,同时调庞统去荆州,发挥他的军事才干,不断袭扰曹魏,震慑东吴,待到国富民强的时候,就能像当初隆中所说的一举出击,一将出秦川北灭曹魏,一将出荆州南扫东吴,到那时就能一舒大丈夫抱纳寰宇之志。
热心网友
1.他们出来太迟,以错过最佳时机,失去天时。2.没有地利,蜀地难进出,粮草运输难,而冷兵器时代,粮草是战争的关键。在三国中大多数以少胜多的战役多和粮草有关。3.人和也没占。特别是关键时候,刘备也不听诸葛亮的,如取荆洲,和伐吴。关羽在处理与其他两国之间也没有完全听诸葛亮的建议。4.蜀国的大将太强了,用起来一定会先想起他们来。因此其他小将无锻炼的机会,因此到后期蜀国无大将。5.蜀国的军师太少,无人与诸葛亮商量,使他早死!6.水镜先生虽然那样说,可能其中与他是他们俩的师傅有一定的关系吧?
热心网友
其实小说里也有了交待,水镜先生也说了,卧龙虽得其主,未得其时,惜哉,这就是作者高明之处,体味作者的高明就要仔细品味,不能一目十行.
热心网友
时也!命也!运也!
热心网友
两个猛男啊
热心网友
那么你应该见过拿着火枪让人用大刀砍死的吧?
热心网友
只时势弄人耳。
热心网友
凤雏颇不及卧龙.
热心网友
一山容不得二虎!只怪那个垃圾太贪心了!
热心网友
司马徽说的但是他是他们两的老师这句话有多少水分就不好说了而且刘备的经济势力的确太差没有基础
热心网友
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只是安天下,没得天下.要得天下非得民心不可
热心网友
可安天下而不是可夺天下,时势造英雄吗,卧龙风雏出山时群雄逐鹿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北方相对太平稳定,刘备得二人后从无立锥之地到占有西川汉中实属不易,想统一全国没有机会谁也无力回天,并非他二人的才能不行.
热心网友
可悲啊……
热心网友
手下再行,老大没本事也枉然刘备毕竟不是康熙仁义有余才干不足老大不行手下就不能团结只看关羽就知道其驭人之差了现在看来好像蜀国的事都是孔明说了算但他毕竟不是决策者这里面的关系葬送了他们
热心网友
司马徽老先生早已明言: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又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也两句话何解?一、得其一可安天下,关键就在这“得其一”,如果“得其一”,则两人中任何一人都会按会按其制定的既定方针有条不紊地稳步推进,比如诸葛亮的“隆中对”,他就会在确保荆州无虞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制定取川计划,稳步推进,夺取西川,然后“以待天时之变,以一上将起荆州之兵,直驱宛洛”,而刘备也“领益州之兵,出斜谷,直取长安”,两路夹击,曹魏安得不灭度,汉室安得不兴?然而得庞统后,庞统急于立功,在张松被杀,取川事机败露之时,不听诸葛亮良言相劝,贪功冒进,终至阵亡落凤坡,而此时孤军深入的刘备“进无援兵,退必溃败”,若退回荆州,则短期无法再次制定取川计划,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匆忙带上张飞、赵云前去救驾,只留下关羽父子镇守荆州,而高傲的关羽最终大意失荆州,张飞、刘备、黄忠又相继为报仇而死,更是赔上了蜀国的全部军事力量,元气大伤,而后主刘禅又昏庸无能,全国政事、军事尽由诸葛亮一人劳神,终于一代英材倒下,蜀汉再也无力回天。换言之,如果刘备只得到庞统,庞统也必定会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的战略方针,逐步推进,从而实现的伟业。所以说,卧龙凤雏只能得其一,得二必生变故,反欲速则不达也!!!!二、再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也”,司马微老先生早已指出,诸葛亮在刘备手下虽能得到充分施展其才华和抱负,但终究难以吞下“占据天时”的曹操和“占据江东已历三世,独得地利”的孙权,而最多也只能与之分庭抗礼,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关于这一点,三国时的另一位隐士封公玖也早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向其咨询时就已向诸葛亮言明。另外从淮南许子将对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中也可看出,边曹操这样拥有治世才能的人,在乱世中为能自保都只能成为万人唾骂的“奸雄”,没有野心的诸葛亮和庞统(至少在书中看不出来)辅佐一个处处“为天下共生着想,仁义布于四海”的刘备,又能创出一番怎样的事业呢?所以说,刘备虽然同时得到了“得其一可安天下”的两个人材,但其失败的命运最终是难以避免的。 。
热心网友
徐庶的一家之言罢了!
热心网友
其实。仔细想想,刘备文有孔明和庞统。武有五虎将,随便来个魏延都在斜谷把曹操打个大败。拥有这样一支豪华阵容却依然不能一统中原,就不得不让人怀疑刘备的能力了。其实本来一切都是往好的方向发展,但麦城之后就彻底变了,为了报仇损了张飞,损了黄忠,损了傅彤,损了精良的七十五万大军。一切的一切仅仅是一场战役就彻底变了。呜呼!天亡我汉!
热心网友
刘备是被仁德广披的虚名和所谓的兄弟意气所拖累,再加上以貌取人(因凤雏相貌丑陋而将其贬为县令。)再加上疑心重(其实刘备并不信任诸葛亮,在临死前还担心以诸葛亮的才能,不会屈从于儿子刘禅,还出言试探。)还有刘备不懂兵法,也不知分析局势,为报关羽之仇,盲从于义弟张飞,结果被陆迅火烧连营,成为蜀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再者,诸葛亮只是人而不是神,光看他街亭一战,错用马稷和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就可见一斑。尤其是六出祁山,大大耗损了蜀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以致后来"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而反观司马懿,他的谋略及实力都应该在诸葛亮之上。他之所以投效曹操是因为曹操的实力是当时最强的。他之所以一直输给诸葛亮,是因为他要借此削弱曹操的实力,使得三国得以势力相当。因为如果他全力辅佐曹操的话,曹操一定可在短时间内一统天下,而司马懿也失去利用的价值,以曹操多疑的性格,首先要杀的就是司马懿。天下越乱,对他就越有利,他不但能自保,而且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诛除异己,在朝中巩固势力,为自己的子孙可以称王称帝开山铺路。像这种甘于久居人下,而志在夺天下的人。可以说无论智计,心机在三国时代无人能及。 最好的例子就是空城记,史实并非像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是由于司马懿的多疑而不进城的。而是他知道那是一座空城,他之所以不攻击是因为他要为魏国留下一个隐患,那就是诸葛亮。只要诸葛亮不死,曹操就不会杀司马懿。但如果他攻入城池,也就意味着蜀汉的灭亡,而曹操再无后顾之忧,必然会整顿朝纲,诛杀他司马一族。综上所述,三国一统归司马就不足为怪。
热心网友
时也命也
热心网友
从古至今,国家,民族之间的斗争其实质就是人,财,物的斗争,无论它以何种形式出现一,凤雏的能力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就挂了,而且是在刘备的事业走上顶峰时这个接骨点上 但是在夺汉中的作用是有的二,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政治,文化等方面,特别是经济,两川的势力远远的要落后于北方以及东南方,也就是魏国和东吴,如果以古代的那种“持久战”,蜀国根本不能坚持下去,正如,日本在二战中打中国一样,是要被拖垮的三,荆州的失去,也使得刘家的军力大大的削弱,使他们从汉中的扩张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就成了经济倒退或者说是停止不前的“催化剂”,更是他们早亡的“催化剂”四,刘备的所谓的为兄弟报仇,成为他们衰弱的起点,而诸葛以及伯约的大大小小十多次战争,加速了经济的衰退五,诸葛在替他打天下的时候,使得人才匮乏,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恢复经济的底气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不是靠个人的力量,智慧来实现的,而是广大的老百姓,他们二位,仅仅是推动历史向前的“带头者”,根本不是“决定者”,这一点马列毛说的很清楚的 。
热心网友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两个人在一起,诸葛有点排挤他人
热心网友
我看这只是罗氏手笔罢了,诸葛亮还勉强过得去,但庞统就绝对不行了。
热心网友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啊,大汉气数已尽是谁也无法挽回的。
热心网友
一、天命不可违!这是这本书的宗旨。二、但徐庶说的意思是每个人的智慧过人,是最理想的辅佐大臣。但他忘了只有个理想的但两个聪明顶的人在一起时,难免有些说不清楚的矛盾。以至于凤雏那么早就断命落凤坡。就像现在的皇马一样,巨星云集。看上去都是理想的明星。技术超群,结果成绩还不如整体团队加的一般球队。三、想成立一番事业关键时候还是要看自己。切不可得志时忘乎所以,还需冷静处事,一切以大局为重。如果刘备不挥72万大师攻孙权也不至于那么快就断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