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何典?

热心网友

大中十三年(859年),罗隐于南康郡首次入贡京师。途经钟陵,与妓云英同席。十二年后(咸通十二年,871年),见黜礼部,旅况穷途,于钟陵再遇云英,感寓身世,遂写下其代表作《嘲钟陵妓云英》:“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云英未嫁”即出于此。罗隐(833--909),字昭谏,自号江东生。原名横,后因屡试不第,改名为隐。唐末新城钦贤罗家(今城阳乡)人。罗隐“龆年夙慧,稚齿能文”,咸通元年(860)入亦京参加进士科考试。因恃才傲物,诗文每多讥讽,触怒权贵,遂致十试不第。期间,又遭丧妻之痛,遂漫游江淮,一度任衡阳县主簿。但仕途坎坷,终不得志。 光启三年(877),经邺王罗绍威荐举,罗隐东归钱塘,进谒钱镠。惧不见纳,乃叶诗稿一卷,以旧作《夏口》诗标于卷首,中有“一个弥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之句,钱览诗会意,待为上宾,授钱塘县令,拜秘书著作郎。及钱镠授为镇海军节度使,命僚属沈崧谢表,语有夸耀浙西之繁富。罗隐以为朝廷执政,正热中于财贿,此表入奏,必将增加百姓负担,乃改为“天寒而麋鹿常游,日暮而牛羊不下”,以见荒凉景象,竟免加征之患。钱镠令西湖渔民,按日上缴鲜鱼,供官府食用,名曰“使宅鱼”。罗隐作诗讽之,鱼亦捐免,民受其惠。朱温称帝后,召罗隐为谏议大夫,不就,且劝钱举兵讨伐,以为“纵无成功,犹可退保杭越,自为东帝,奈何交臂事贼,为终古之羞乎?”钱镠虽不能用,心感其义,荐表之为吴越给事中,迁盐铁民运使。梁开平三年(909)十二月病逝,葬于钱塘定山乡之徐村(今杭州西湖区)。 罗隐工诗能文,与陆龟蒙、皮日休齐名;又与罗虬、罗邺并称“三罗”。一生怀才不遇,同情劳苦大众。著有《江东甲乙集》、《谗书》、《淮海寓言》、《两同书》、《吴越掌记》等。又善行书,《宣和书谱》中,曾录御储所藏罗隐行书数种,称其有“唐人典型”。。

热心网友

“醉别钟林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这是唐诗人罗隐的一首诗。他一生未仕,多年在外流浪之后回到这个地方,见到了一个当年就认识的妓女云英,云英笑他仍是白丁,他就写了这首《赠妓云英》。 传说这个故事是这样的:相传秀才罗隐初次赴京应举,在钟陵筵上与歌女云英同席。十二年后仍未考中,复与云英相见,受到嘲笑,因而写此诗作答。一个是落第秀才,一个是半老歌女,地位虽有悬殊,命运却是相似。 有诗评说,这两句与其说是反讥云英,倒不如说是借以自嘲。其实如果不从罗隐方面想,从云英方面想,应该也是比较有意思的。 罗隐把成名与嫁人相提并论,可见在古人眼里,女子嫁人与考秀才一样乃是人生最大事业,十年已过,还见云英仍然未成就事业,罗隐不免有同是天涯沦落之感,重见云英掌上身,意思是可见你我事业都未成功,你又何苦来讽刺我?

热心网友

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典故,谢谢了哈!

热心网友

云英者, 妓女也。还得从罗隐说起。罗隐,字昭谏。新登人。生活在晚唐及五代初期。在晚唐十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便投靠盘据江浙的吴越王钱鏐,在那里官做到盐铁发运副使,奏授司勋郎。罗隐是晚唐著名诗人,四海知名。后梁的朱温还来挖他,叫他去做谏议大夫,可能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他没有去。南唐的李氏王朝派使者来吴越,吴越的人问使者见到罗给事(罗隐,给事是官名)没有?使者说没见,也不知道这个人。吴越的人很诧异说:“四海闻罗,江东何拙之甚?!”用现代话表述:知名度这么高的罗隐,四海都闻名,而你们南唐人却不知道,不是愚昧太很了吗?南唐的使者也回答得巧妙:“为金榜无名,所以不知。”你看,重文凭,重学位之风,自古有之。你罗隐没考上进士,别人就不知道有你这样一个人。说不定这位使者是有意这么说,蔑视罗隐无功名。这就落归到罗隐的一首七绝: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在《唐诗别裁》上,诗题是《赠妓云英》(我估计这题目是后人加的)。诗后还有一段注脚:“隐下第,见旧妓云英。云英曰:‘罗秀才尚未脱白!因赠以诗。”按今天的话说:罗隐参加科举考试落榜,遇见老相好妓女云英,云英说:“罗秀才啊,你还没摘掉白丁的帽子! ”罗隐便写了这首诗送她。可见罗隐未去吴越前的潦倒。顺便说说,秀才是对入学读书人的尊称,不是一级功名,所以罗隐还是白丁。其实还有一个云英,与一个浪漫传说有关:明曲《娇红记》有"玄霜捣尽见云英"的引文,出处为《太平广记·裴航》载,裴航,唐代长庆年间秀才,下第,舟过襄汉,遇云翘樊夫人,使其婢袅烟赠诗一绝。夫人答诗云:“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路,何用崎岖上玉京。”后裴航经蓝桥驿口渴,果遇云英赠水。 。

热心网友

云英者, 妓女也。还得从罗隐说起。罗隐,字昭谏。新登人。生活在晚唐及五代初期。在晚唐十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便投靠盘据江浙的吴越王钱鏐,在那里官做到盐铁发运副使,奏授司勋郎。罗隐是晚唐著名诗人,四海知名。后梁的朱温还来挖他,叫他去做谏议大夫,可能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他没有去。南唐的李氏王朝派使者来吴越,吴越的人问使者见到罗给事(罗隐,给事是官名)没有?使者说没见,也不知道这个人。吴越的人很诧异说:“四海闻罗,江东何拙之甚?!”用现代话表述:知名度这么高的罗隐,四海都闻名,而你们南唐人却不知道,不是愚昧太很了吗?南唐的使者也回答得巧妙:“为金榜无名,所以不知。”你看,重文凭,重学位之风,自古有之。你罗隐没考上进士,别人就不知道有你这样一个人。说不定这位使者是有意这么说,蔑视罗隐无功名。这就落归到罗隐的一首七绝: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在《唐诗别裁》上,诗题是《赠妓云英》(我估计这题目是后人加的)。诗后还有一段注脚:“隐下第,见旧妓云英。云英曰:‘罗秀才尚未脱白!因赠以诗。”按今天的话说:罗隐参加科举考试落榜,遇见老相好妓女云英,云英说:“罗秀才啊,你还没摘掉白丁的帽子! ”罗隐便写了这首诗送她。可见罗隐未去吴越前的潦倒。顺便说说,秀才是对入学读书人的尊称,不是一级功名,所以罗隐还是白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