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请大家帮我找一下关于写梅,兰,竹,菊还有写酒和月等意向的诗句.先谢谢各位好心人了^*^!!!!!!!!!
热心网友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早达笑弹冠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出典:《汉书·王吉传》“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汉代王子阳作了高官,贡禹掸去帽上尘土,等着好友提拔,是“弹冠相庆”的意思。王子阳清正廉洁,为人颇有些迂腐。他举荐朋友作了御史。御史专挑皇帝或同僚的毛病,因而好御史往往干不长,常有送命的。这两位最后都被免了职,因为过于正直老实,不懂得昧着良心,巴结朋友。引用金庸在小说《白马啸西风》里的解释:你如有个知己朋友,跟他相交一生,两个人头发都白了,但你还是别相信他,他暗地里仍会加害你的。他走到你面前,你还是按著剑柄的好。这两句诗的上一句,叫做『人情翻覆似波澜』。至於『朱门早达笑弹冠』这一句,那是说你的好朋友得意了,青云直上,要是你盼望他来提拔你、帮助你,只不过惹得他一番耻笑罢了。酌酒与裴迪 唐 王维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本诗写于《辋川集》同时,是王维晚年诗作中十分值得玩味的一篇。首句“酌酒与君君自宽”,“君”字重复强调,这是障眼法;骨子里其实是胸中郁积愤懑,需与挚友一起借酒浇化。所谓“宽”者,宽人也即宽己,正是因为无法排遣。故次句“人情翻覆似波澜”,一曰翻覆,二曰波澜,足见心中愤激之情。三四句紧承“人情翻覆 ”,照应止水波澜的外部刺激,强调矛盾两端,铺叙反目成仇,世态炎凉。白首相知尚且如此,其他的人还用说吗?四句关键在“笑”字,《汉书》“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援手荐引乃同契之义,此处则反用其意,一旦“先达”即笑侮后来弹冠(出仕)者,轻薄排挤,乃至下井落石,此为淋漓之戟骂。圣叹先生以为“自是千古至今绝妙地狱变相”,诚为得言。从内容上说,五六两句是即景即情,从户内至室外,为酌酒时举目所见,由世态炎凉,人情翻覆展示天地无私,万物亲仁,豁然呈现一新境界。被王静安先生誉为“摄春草之魂”的“细雨湿流光 ”,诗人用以描写映窗草色 ;禅宗关于“心动”“物动”的著名偈语,诗人借以描绘照眼花枝,即使单纯作“景语”看,也属上乘。而其蕴涵则在“全经 ”,“欲动”,由彰显至深密,从象外到象内,大千世界 ,无所不容;仅观人间之蝇营狗苟,于义愤之外,恍然顿悟。从章法上说 ,律诗中间两联要求虚实相生,三四句实写,五六句则应当化实为虚,措辞表意不可复犯,方能体现“神韵 ”“气象”之妙。从禅学上说,佛家主“虚静”,尚“自然”,和光同尘;深一层探求,五六句似还参合“有无 ”“生灭”“变常”之理;即处“静观”“达观”态度 ,与三四句世俗的“势利”“凉薄”恰成对照。末两句“世事浮云”与“高卧加餐”由禅意而来 。“何足问”有不屑一顾的鄙薄之意,所指实有其人其事,承三四句,“高卧”承五六句,超凡脱俗。前后既错综成文,又一气贯注,构思布局缜密精妙。王维一生沉浮宦海,安史乱后 ,“在辋口,其水舟于舍下,别置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在京师;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旧唐书本传》)这种亦显亦隐,半儒半释的人生经历与处世态度,势必造成巨大的心理矛盾,犹如碧潭止水,宜清心静观;但仰望高谷急湍,依旧凛然飞动,怵目惊心。王维全部诗作均可作如是观,通过《酌酒与裴迪》一诗即可透视此种矛盾心态。
热心网友
1。宋。林逋《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2。唐。王 勃《春兰》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直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3。唐·李贺 《竹》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织可承香汗,栽堪钓绵鳞。4。宋·朱淑真 《黄花》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注:咏"黄花"指的是菊花,参见王安石咏菊的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5。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6。宋·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热心网友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题徐可知县所藏扬补之画 宋·楼钥 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 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 画菊 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梅花 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是暗香来。菊花 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兰诗 宋·杨万里雪径偷开浅碧花,冰根乱吐小红芽。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政坐国香到朝市,不容霜节老云霞。江蓠圃蕙非吾耦,付与骚人定等差。题墨竹 元·杨载风味既淡泊,颜色不斌媚。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题扇上竹子 明·高启寒梢虽数叶,高节傲霜风。宁肯随团扇,秋来怨箧中。半盆兰蕊 清·郑燮盆是半藏,花是半含。不求发泄,不畏凋残。题画竹 清·郑燮满目黄沙没奈何,山东只是吃馍馍。偶然画到江南竹,便想春风燕笋多。题竹石画 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 唐·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忝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篷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不见 唐·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
热心网友
敬畏梅兰竹菊 王想王之戒 梅、兰、竹、菊,中国画中四种格外常见的主题,被古今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四君子”之称。 然而,谈起君子,总不免让人更先想到“伪君子”之流。对清、明历史好些细节都非常熟悉的高阳,也说公子有真假之分,纨绔子弟是假公子云云。好比在《明末四公子》里他说:“从诗经出现的公子开始追溯,古今四公子,除战国四君子外,文采风流,冠绝一时的,非明末四公子莫属。”言外之意,就分外明瞭了。 史上以“四君子”合称的人物的确甚多,但花卉却公认的就此一种。有时候,我想梅、兰、竹、菊,与其说是“四君子”,不如说是中国古今所有君子的气质凝结和精神寄托。正是这样,我才会常常对它们充满敬畏,好比蛮荒原人之于图腾,虔诚善人之于神灵。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自号梅花屋主的画梅大师王冕的《墨梅》。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他的存世名作,便是他的这幅同名的 《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他笔下的梅花,有的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有的显示了孤傲正直的性格,有的表达了与统治阶级不合作的精神,有的流露了爱国主义的热忱,有的则表现出自己的不凡抱负和乐观的感情。他想把自己的情感激流灌注在绘画创作的园地上。 清代宜兴吴仲伦在题郑小僬 (淳)梅册上说:“王元章喜写野梅,不画官梅。”(《竹波轩梅册)何渭野梅?凡生长在山野清绝的地方,梅干劲直,尽自然之本性,都叫野梅,有时也叫村梅。何谓官梅?凡由人工造作,失却天真,干多盘曲,叫做官梅,也称宫梅。有人往往以野梅比为“疏旷平远”,以官梅比为”金碧庄严”,借以隐喻不同环境中的不同人格。明朝孙长真往往摹仿王冕此种画法,所以他题诗说:“梅花取直不取曲,此理世人多未推。诗人独得梅清性,不画官梅画野梅。”(《画梅辨难》)。 陆游29岁参加进士考试,虽名在前列,但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他又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所以,他的《卜算子。咏梅》至今传唱古今。“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据说他坐必向南,以示怀念先朝,耻作元朝贰臣;他画的兰花,从不画根,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人间其原因,他回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这样坚贞的骨气,才是真正的君子所要坚持的 。 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被同称为墨兰大家。 兰花名列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确有其独到之处。兰的形态贤淑,花香幽远,被誉为“香祖”。《家语》中说:“孔子曰与人善交,如入藏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就是说与正人君子在一起,如在养兰花的房间里,被香气所化。兰花不骄不媚,气质超凡脱俗,深受人们的钟爱,尤其在我国人民心中,兰花是真诚、美好的象征。 竹,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后可复生的顽强特点,对于以物明志的中华民族来说,人们可从竹得到多方面的思想启迪。历代文人骚客,咏竹的诗、文不计其数。赏竹、咏竹、写竹、慕竹高清坚贞,成为长盛不衰的高雅风尚。他们或以竹喻品质气节,或以竹喻事明理,或以竹抒情言志。宋代文豪苏东坡喜竹成癖,留下“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的名句。历代以竹为题的画家数不胜数。这无数的竹诗、竹画,展示了人们由竹而产生的丰富的联想。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这样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这也成就了“胸有成竹”的一段美谈。 菊花经历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高风亮节,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隐士”的封号。酩酊大醉的杜牧也有“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诗句。杜牧所著《孙子注》,满篇珠玑;箴言政事,议论人物,俱能切中肯綮,尚有显赫家世为荫,他的人生筹谋、仕途腾达,本应无往而不利。然而,正如飞絮文中所云,晚唐的藩镇割据,巨宦当政,朋党倾轧,有何政事可为?士人或趋炎附势,作墙头草;或噤若寒蝉,行事放诞。杜牧终不能免亦。但杜牧之才赋,却不是那几首青楼风流诗所能彰显。《泊秦淮》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多少国之将亡的士人为之翻唱?正是由此,他才被称是一个情致豪迈,恃才疏直的君子。 无论是“不要人夸颜色好”的王冕,还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都像梅花那样,生就一身清肌傲骨,流淌满腔的爱国热血,这样的君子才是真正的君子,这样的君子,才会让人心生敬畏。还有耻作元朝贰臣的郑所南,以及君子能容小人的苏轼和更多更多的人,他们喜爱“四君子”,是缘于他们是君子,这样的喜爱,算是一种真正君子的真性情,而他们表达出来的气质与精神,才是真正“四君子”要人们明白的东西。对它们充满敬畏,也是任何一个立志于此的人自然而然的情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