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略难一点了吧!
热心网友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热心网友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这种问题也难,楼主是小学的吧!!!
热心网友
现在有GOOGLE,这种知识类的题根本不算问题。
热心网友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熙宁初,任国子监教授。元丰初改知太和县。哲宗元佑初,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国史编修官。后新党掌权屡遭贬,卒于宜州任所。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书法精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尤长于诗,能以奇崛瘦硬之笔,力矫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派宗主。其词与秦观齐名,然成就不如秦观。早年近柳永,多写艳情;晚年近苏轼,深于感慨,风格豪放秀逸。其词常以江西诗派那种瘦硬诗入词,因而不少作品缺乏词的韵味。著有《山谷集》。书法墨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王长者、史诗老墓志铭》、《廉颇蔺相如传》等。有词集《山谷词》。秦观(1049-1100) 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哲宗元佑间,历官太常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后新党掌权,因与苏轼关系密切,迭遭贬逐。徽宗即位,卒于赦还途中。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齐名,号称“苏门四学士”。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多写男女恋情和放逐后的愁苦。笔法致密,长于运思,蕴藉含蓄,音律和美,语言清丽自然,艺术技巧很高。为婉约派正宗。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晁补之(1053-1110) 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哲宗朝,累迁著作佐郎,后因事屡遭贬谪。徽宗立,复召为著作郎。官至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起,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杲州,主管鸿庆宫。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秦观、黄庭坚、张耒齐名,苏门四学士之一。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张耒(1054-1114) 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江苏清江)人。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后被指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苏门四学之一。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词仅传六首,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赵万里辑本。。
热心网友
苏门四学士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在苏轼的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个人。最先将他们的名字并提和加以宣传的,就是苏轼本人。他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之。”(《答李昭□书》)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宋史·文苑(六)黄庭坚传》记载:“(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不过“苏门四学士”这一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位作家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他的文学影响,而并不意味着他们或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上四学士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的程度有差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比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的主要成就在词,但是他的词却不走苏轼的路子,而专以纤丽婉约见长。。
热心网友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苏轼如是评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