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热心网友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但唐宋文人诗词对这种手法的运用却更为娴熟、精到与丰富,而此词则又是其 中的独出机杼、尤耐寻味者。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深于情、专于情的女子。 其芳心早以有所属,但心上人却与她天各一方,别多会少。“我住长江头”二 句便揭示她们之间的地理距离,言外颇有憾恨之意。接着,“日日思君不见君 句则将这种憾恨之意和盘托出,令人想见女主人公徒自伫立江头,翘首企盼的 怨望情态。“共饮长江水”句复作自我慰解:两地情思,一水相牵;既然同饮 长江之水,自必心息相通。跌宕之间,深情毕见。“
热心网友
楚城 陆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鉴赏淳熙五年(1178)正月,孝宗召陆游东归。二月,陆游离成都,顺长江东下,五月初到达归州,作《楚城》及《屈平庙》等诗。据他所写的《入蜀记》,楚城在长江之南的“山谷间”,与归州(姊归)城及其东南五里的屈原祠隔江相望;而江中“滩声”’“常如暴风雨至”。题为“楚城”,而只用第一句写“楚城”;第二句和三四句,则分别写“屈原祠”和江中“滩声”。构思谋篇,新颖创辟。 “江上荒城猿鸟悲”,先点明“城”在“江上”,并用“荒”和“悲”定了全诗的基调。“楚城”即“楚王城”’“楚始封于此”,是楚国的发样地。楚国强盛之时,它必不荒凉;如今竞成“荒城”,就不能不使人“悲”!接下去,作者就用了一个“悲”字,但妙在不说人“悲”,而说“猿鸟悲”,用了拟人法和侧面烘托法。“猿鸟”何尝懂得人世的盛衰?说“猿鸟”尚且为“楚城”之“荒”而感到悲哀,则凭吊者之悲哀更可想见。“江上”二字,在本句中点明“楚城”的位置,在全诗中则为第二句的“隔江”和第四句的“滩声”提供根据,确切不可移易。在第二句,诗人并没有直接回答“楚城”为什么“荒”,却用“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句进一步确定“楚城”的地理位置,但不仅如此。屈原辅佐楚怀王,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却遭谗去职。怀王违反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使楚陷于孤立,为秦惠王所败。此后,怀王又不听屈原的劝告,应秦昭王之约入秦,披扣留,死在国。楚顷襄王继立,信赖权奸,放逐屈原,继续执行亲秦政策,国事日益混乱,秦兵侵凌不已。屈原目睹祖国迫近危亡,悲愤忧郁,自投汨罗江而死。至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楚国终为秦国所灭。明乎此,就不难理解:因为楚国的命运与屈原的遭遇密不可分,诗人一见“楚城”的荒芜,就想到了屈原的遭遇。 “江上荒城,——猿鸟悲!”从语气看,这是慨叹;就文势说,这是顿笔。楚城如此荒凉,连猿鸟都为之悲伤,而楚城的隔江,便是屈原的祠庙啊!这无限感慨中又蕴蓄了多少说不出、说不尽处。两句诗,欲吐又吞,低回咏叹,吊古伤今,余意无穷。三四两句,仍然是再伸前说。一三两句,只用“便是”结合“江上荒城”与“屈原祠”,接下去似应伸说那二者之间的关系。然而这样写,其意便浅,所以诗人别出心裁,照应着第一句的“江上”与第二句的“隔江”去写“滩声”。从屈原那时到现在,时间已过了一千五百年,除了江上的“滩声”仍象一千五百年前那样“常如暴风雨至”(《入蜀记》)而外,人间万事都不似旧时。“滩声”依旧响彻“楚城”,而“楚城”已不似旧时;“滩声”依旧响彻归州,而归州亦已不似旧时。陵变谷移,城荒猿啼,一切的一切,都不似旧时啊!诗人在此以少总多,纳“楚城”和“屈原祠”于“滩声”之中,并以“滩声”的“似旧”反衬人间万事的非旧,而“楚城”之所以“荒”、“猿鸟”之所以“悲”、屈原之所以被后人修祠纪念,以及诗人抚今思昔、吊古伤今的无限情意,许多不便说、说不尽处,都蕴蓄于慨叹和停顿之中,令人寻味无穷。全诗也就到此结束,不再“伸说”,也无须“伸说”。这首七绝,在运用反衬手法上也有独创性。第一句写楚城在‘江上”,第二句写屈原词在“隔江”,从而以两个“江”字出响彻两岸的“滩声”,使四句诗形成了天衣无缝的整体。江水流怨,滩声吐恨,那流经楚城与屈原祠之间、阅尽楚国兴亡和人世巨变的江水及其“常如暴风雨至”的“滩声”,是为屈原倾吐怨愤之情呢,还是为南宋时期与屈原有类似遭遇的一切爱国志士倾吐怨愤之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