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语出《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本指齐楚二国距离很远,即使放牧的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另一说是马与牛不同类,雌雄之间不会相诱。现用来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风:一说动物放逸,走失;还有一说是雌雄动物相诱(风在古时有牝牡相诱的意思,指发情期的动物彼此追逐)。从《左传》成文时期及古义结合来看,我倾向于第二种解释。相关小故事: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大力进行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初期的一个较强大的诸侯国家。齐恒公打着“尊王攘夷”,拥护周天子的旗号,大会诸侯,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656年,齐恒公想显示一下自己的声威,就率领八个诸侯国的军队去攻打蔡国。蔡国被打败后,接着又去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使臣到齐国军营中来,对齐桓公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这意思是说:您住在北海,我住在南海,相隔这么远,就是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的境内;不料您竟来到我的国土,这是什么原因?  管仲当即代齐桓公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周成王时最高的公卿)吩咐我们先君姜太公(即姜子牙)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讨伐,以辅佐周王朝。还赐给我先君领土: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长期不向周天子进贡楚国的特产包茅,我要向你征求;再有,周昭王巡行南方时,被淹死在汉水,我要向你问罪。”楚国使臣说:“不进贡包茅,是我们的罪过。至于昭王淹死的事,楚国是不能负责的。如果您要问罪,请您自己到汉水边去问吧!”  齐桓公见楚国不屈从自己,接着就把大军开到召陵。楚国在强大的联军面前,只得派大夫请求讲和。齐桓公也就答应了。  后来人们就根据楚国使臣说的“风马牛不相及”这句话引申为成语,用来比喻彼此毫不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