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举例说明吗?

热心网友

我的理解是,俗语是歇后语、谚语、顺口溜等的总称。歇后语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固定性口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解释,像谜语里的“谜底”,是表达意义的重要部分。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一部分常常不说出来,好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作歇后语。人们也常常把它称为“俏皮话”。歇后语分为喻意的和谐音的两类。喻意的歇后语,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快刀切豆腐——两面光”。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如“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窗户上吹喇叭——鸣(名)声在外”。说话或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表达得形象活泼,饶有风趣,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但是,要选择内容健康的,抛弃内容庸俗落后的。对于内容健康的歇后语,也要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语言环境恰当地使用,不能滥用。不宜在庄严的场合里使用。如果用得牵强,用得生硬,那就要弄巧成拙了。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一般都能揭示客观事理,富于教育意义,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众人拾柴火焰高、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等。谚语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样式,句式匀称,音调和谐,具体通俗,形象生动。所以,适当地运用谚语,能够增强表达效果。但是,有不少谚语含有剥削阶级或封建迷信的意识和偏见,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显然,这是应该剔除的糟粕。谚语与成语的主要区别在于:谚语一般是句子,成语大多是词组;谚语一般显得通俗,成语大多显得典雅。农谚往往带有地域性,成语具有全民性。格言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一股出于名人之手,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例如“穷不失义,富而不骄(《孟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格言意在阐发事理,多为警策之辞,所以在议论中引用格言,能够给人以启示,更富于说服力。格言在形式上与谚语解相似,都是完整的句子,在内容上一般都具有教育意义。但二者又有区别:从来源看,谚语多出自群众集体创造,格言则往往出自名人之手;从语体看,谚语多为口语,而格言多为书面语。 。

热心网友

谚语文学化、或者更精炼一点。比较正式一点 歇后通常用于口头,但是寓意深刻,以小见大

热心网友

谚语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对生活,生产及其它方面,用精炼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地通青蛙叫.歇后语是人们用诙谐的语言来表达.例如:老虎屁股摸不得,

热心网友

所谓谚语是一些民间流传的常语,通常指一些含有丰富的知识,经验,有思想,有教育意义的俗语.例如: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它是先民门生活经验与指挥的结晶,这写谚语流传久远,虽然都以口语方式表现,但许多谚语对人们的影响并不下于四书五经.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例如: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沸水锅里煮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热心网友

【词语】:谚语【注音】:yàn yǔ/yù【释义】:流传民间的通俗简练而富有意义的固定语句。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词语】:歇后语【注音】:xiē hòu yǔ/yù【释义】:可隐去像谜底的后文而只以像谜面的前文表达意思的语句。如以“泥菩萨过江”表示“自身难保”。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热心网友

谚语一般是用得很多,流传时间较长,因而文字会文学化、或者更精炼一点。相比而言歇后语就没那么正式,通常用于口头(如:书面语很少用歇后语的,但用谚语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