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因为地球同时进行两种热量交换1 太阳照射2 地球向大气层散发热量两点之前地球吸收太阳热量大于向大气层散发的热量地球在不断增温而两点时两者恰好相等过了两点吸收太阳热量小于向大气层散发的热量了温度在下降所以两点左右温度最高(不一定是2点整,随时间变化,但在2点左右)
热心网友
就对流层大气来说,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很少,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所以说,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日出以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逐渐增大,太阳辐射不断增强,地面获得的热量不断增多,地面温度不断升高,地面辐射不断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气温也跟着不断上升。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并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的正午,而是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这是因为正午过后,太阳辐射虽已开始减弱,但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仍比地面辐射失去的热量多,地面储存的热量继续增多,地面温度继续升高,地面辐射继续增强,气温也继续上升。随着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辐射失去的热量时,也就是当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刻,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值。地面再通过辐射、对流、湍流等方式将热量传给大气,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午后2时左右,气温才达到最高值。随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热量继续亏损,地面温度不断降低,地面辐射不断减弱,气温随之不断下降,至日出前后,气温达最低值。同样道理,由于地面储存热量的缘故,一年之中,就北半球来说,气温最高与最低的月份,也不是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6月)和最弱(12月)的月份,而是要落后一两个月。一般大陆上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海洋的热容量大,受热和放热都较陆地慢,所以气温最高值出现在8月,最低值出现在2月。 。
热心网友
也差不多就这些,正午12点的太阳无论是紫外线的强度和温度的高度其实是挺高的,不过正是大家所说的有这么一中作用使得14点的温度会更高一些。虽然说12点的温度不是很高但它的紫外线还是挺高的所以说这会最好呆在“暗处”
热心网友
前边答的很好
热心网友
简单的说,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地面增温靠的是太阳辐射,也就是说地面在吸收太阳辐射后才能增温,增温后才能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大气只有在吸收了地面的长波辐射后才能增温,所以,就会比地面达到最高温度晚两个小时。
热心网友
详细
热心网友
就对流层大气来说,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很少,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所以说,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日出以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逐渐增大,太阳辐射不断增强,地面获得的热量不断增多,地面温度不断升高,地面辐射不断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气温也跟着不断上升。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并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的正午,而是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这是因为正午过后,太阳辐射虽已开始减弱,但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仍比地面辐射失去的热量多,地面储存的热量继续增多,地面温度继续升高,地面辐射继续增强,气温也继续上升。随着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辐射失去的热量时,也就是当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刻,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值。地面再通过辐射、对流、湍流等方式将热量传给大气,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午后2时左右,气温才达到最高值。随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热量继续亏损,地面温度不断降低,地面辐射不断减弱,气温随之不断下降,至日出前后,气温达最低值。同样道理,由于地面储存热量的缘故,一年之中,就北半球来说,气温最高与最低的月份,也不是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6月)和最弱(12月)的月份,而是要落后一两个月。一般大陆上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海洋的热容量大,受热和放热都较陆地慢,所以气温最高值出现在8月,最低值出现在2月。。
热心网友
答:球面温度升高是太阳辐射引起的,但是地面吸热需要一个过程,这样造成辐射-温度关系的滞后效应,所以正午12点并不是温度最高的时候,需要延后一些时间,另外,空气是庞大的介质,从受热到升温有一个过程。中午12点太阳辐射最强烈,但是要通过大气传热,并辐射到地面使之升温,地面再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能量传回上空. 一日温度最高出现在午后2点。因为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通过长波辐射、对流、湍流输送加热近地层大气。正午12点太阳辐射最强,但地面对流、湍流还未达到最盛。午后太阳辐射减弱,地面也开始降温。所以在这两点之间就有一个气温最高的钟点,即大约午后2点。
热心网友
一日温度最高出现在午后2点。因为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通过长波辐射、对流、湍流输送加热近地层大气。正午12点太阳辐射最强,但地面对流、湍流还未达到最盛。午后太阳辐射减弱,地面也开始降温。所以在这两点之间就有一个气温最高的钟点,即大约午后2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