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书籍里的很多人物喝酒都是大碗大碗的喝,一喝就是一坛子。现在解释说是因为古时的酒度数低,象现在的啤酒。但有很多名酒如古井、杏花村、郎酒、剑南春等等可都是百年前就很出名的酒,难道那时这些名酒的度数就象啤酒一样吗?如果是,那么什么时候改变成高度酒的?如果不是,那上面的解释就不成立,到底是怎么回事?谁能帮我解释一下啊?
热心网友
好像那时候的就都是米酒。
热心网友
一代大诗人李白嗜酒,是妇孺皆知的了。这位“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也累累提到酒。他的酒量,确实不小,按他自己说的,“一斗合自然”,“一日倾千觞”,“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如果这“三百杯”从低估计,每杯合今天两钱,那么总共就是六斤。一日须饮六斤酒,其酒量不是大得惊人吗?当然,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尤其是古诗时,不能这么机械地作算题,不过古人诗文中说到饮酒以升斗计的,决非个别。早于李白的,如汉代大臣于定国,人们说他“饮酒数石而治狱不乱”;魏晋时文人阮籍,母死当葬时,“蒸一肥豚,饮酒二斗”;刘伶“一饮一斛,五斗解酲”。与李白同时代的人,如唐玄宗的侄子、汝阳王李琎(jin),“三斗始朝天”;文人焦璲(sui)“五斗方卓然”。与李白莫逆的杜甫,嗜酒和酒量也丝毫不在李白之下,也是“径须相就饮一斗”的。所有这些,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莫非古人的酒量比今人大吗? 宋代著名的学者沈括,对这个问题作过否定的答复。他在《梦溪笔谈》一书中说:“汉人有饮酒一石不乱,予以制酒法较之,每漉米二斛,酿成酒六斛六斗。今酒之至醨者,每秫一斛,不过成酒一斛五斗,若如汉法,则粗有酒气而已。能饮者饮多不乱,宜无足怪。”他的说法,并非全无道理。我们说酒中“酒气”的大小,和合酒精的多少有关。含酒精量多,酒气就大些;含量少,酒气就小些。我们不知道唐代及唐代以前人们喝的酒中酒精的含量是多少,但可以肯定不会很高。这是因为谷物原料发酵时,当酒精浓度达到百分之十左右,即通常说的酒度十度左右时,酵母菌的繁殖受到抑制,发酵作用也就进行得缓慢了。酵母菌分解糖类产生酒精,而酒精又反过来抑制了酵母菌的繁殖。发酵好了的原料在酿酒上叫酒醅,所以酒醅中酒精的含量都不可能很高。拿著名的汾酒来说,酒醅中酒精含量也仅百分之七左右。如果我们压榨酒醅,或者用过滤的方法使滓、汁分开,得到的酒汁中其酒精含量当然也不可能高的。可是为什么我们从市上买回的汾酒其酒精含量竞高达百分之六十五呢?这是因为汾酒不是用压榨酒醅取得酒汁的酒,而是用蒸馏的方法取得酒汁的酒。由于酒精的沸点为78度(摄氏),低于水,气化比水快,当蒸馏酒醅时,只要掌握好火候,让酒精气化而水不能大量气化,再经过冷却,就可以得到酒精含量高的酒液了。象我们喝的白酒,就是蒸馏酒,酒度一般为五六十度。酒度高,也就是酒精含量高,喝了容易使人致醉。我们喝的黄酒,是压榨酒,酒精含量一般仅百分之十几,可以多喝一点。我们没有根据说唐代已有了蒸馏酒,更不要说秦、汉时期了,但可以肯定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压榨酒或过滤的酒。唐人的诗句如“吴姬压酒劝客尝“,“漉酒及花时”。等等,就是证明。于定国也罢,阮籍、刘伶也罢,包括李白、杜甫,他们喝的那是类似今天黄酒的低度酒,多喝一点未尝不可,更何况他们都是“酒仙”、“酒圣”之类的著名的饮酒家呢!今天,我们喝的啤酒,其酒精含量仅百分之三点五上下,一次喝两三升不是大有人在吗?如果李白一天喝类似今天汾酒的高度酒六升,只怕当天就会毙命,决活不到六十多岁的。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提到了,就是古时的度量衡和今天的不一致。西汉时一升,约合今天0。3升多一点;东汉一升,仅相当0。2升不到;唐代一升,不到今天0。6升;宋代一升,也不过合今天0。6升多。不过尽管如此,一饮一石或数石,连沈括也认为“疑无此理”。诗句允许夸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左丞相李适之“饮如长鲸吸百川”,要真是这么个饮法,不是太可怕了吗?!古书上的那些人。能有个把是比较能喝的,就像现在也有。。。。。也有能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