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迷惘,以为成佛会"有所得",其实无所得.成佛就是断尽烦恼,入于无住涅??.您愿意涅??吗?

热心网友

阿弥陀佛末学努力依教奉行便了,至于其它的,佛菩萨会有最好的安排给我们。阿弥陀佛

热心网友

诸位说的人家未必懂讲个故事吧20年代发展党员 多数不怕死也没人问有什麽好处?朱德放着国民党的大官不做去长征。李德一个外国人到党内工作一直受批判在长征路上一边走一边批,他一旦叛党脱党到那还不给个师长旅长干干?人家就好这一口你没招。

热心网友

阿弥陀佛!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证。第一句,是我们学佛修行的最终归宿,也就是终极目标。而眼下,我们还在凡夫地,自己仍然深处轮回之中,自己都没有解脱,哪里有能力度众生?所以,第二句就是要欲度人先度己,要具备佛菩萨的智慧、福德,才有能力度众生。度己要从断烦恼开始做起,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修净土的人即便断不了,也要伏住烦恼,念佛才能往生净土。这是修定。有了定就可以学习经论,逐渐增长智慧,烦恼轻,最后烦恼断尽,就成佛了。成佛以后,唯一要作的事情就是度化众生,可曾见哪一尊佛成佛之后还有其他什么事可做的?所以,不为度众生,即使想成佛,也是无法办到的事情。因为不为众生,则是自私自利,与自性相违背,这是烦恼,烦恼没有断尽,怎能成佛呢?佛在没有度众生机缘的时候,才会入涅??。其实佛的法身无时无刻不在涅??之中,即使是在有众生可度的时候。而众生也一样有涅??法性,只是众生迷而不觉罢了,自己怀揣一个“无价之宝”而浑然不知,迷惑颠倒所造成的。所有学佛,而发心要度众生的人,都想成佛,一旦成佛,就证得法身,即证得无住涅??。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法身是常住涅??,而报身和应化身就要看度众生的缘分。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后,与这个世间缘尽了,就入般涅??了。佛是不是真的涅??了?肯定没有。这里的缘尽了,其它世界众生得度的机缘成熟了,佛又到那里去示现成佛了。所以佛的应化身是不会涅??的,总是不辞劳苦地在不同的世界之间来回奔波度化众生。所以,成佛之后,是没有人愿意入涅??,其实也无所谓愿意不愿意,因为佛根本没有这个念头。佛度众生是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没有任何念头,有念头即是凡夫。南无阿弥陀佛。

热心网友

不想成佛,还要学什么?修什么? 今天依教修持,就是望今生得成就.

热心网友

佛的境界佛教的创建,渊源于两千多年前,出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国的一位印度太子。太子的名字叫悉答多,后来他感受到生命中的生、老、病、死、苦等无常的痛苦,于是出家学道,最后证悟成 佛。他的弟子们在他辞世后,把他四十九年来所宣说的宇宙人生的真实情况道理,整理记录了下来,并且成立了组织,然后以最诚恳最恭敬的心情称呼他们的老师悉答多太子为 释迦牟尼佛,并且认为 释迦牟尼佛是他们这个团体最伟大的老师与创建者。这就是世间 佛陀、佛法、佛教僧人,佛门三宝的由来。 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有云:“诸佛境界不思议,一切众生莫能测;普令其心生信解,广大意乐无穷尽。”“佛不思议离分别,了相十方无所有;为世广开清净道,如是净眼能观见;如来智慧无边际,一切世间莫能测;永灭众生疑暗心,大慧入此深安住;如来功德不思议,众生见者烦恼灭;普使世间获安乐,不动自在天能见。”又如《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一:“如来世尊,能于一念破坏二障:一者智障,二者解脱障,是故名佛。如来具足智因智果,是故名佛。善男子!如来出言无二无谬,亦无虚妄,智慧无碍,乐说亦尔,具足因智、时智、相智;无有覆藏,不须守护,无能说过。悉知一切众生烦恼,起结因缘,灭结因缘;世间八法所不能污,有大怜愍救拔苦恼,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身心二力,悉皆满足。”佛门里有“不可思议”这样的一句话语,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其实,不只是佛家,我们一般人也常常会说如是的言语,举凡只要是遇到我们的智力所不能够了解的事情,我们总是会不自其然地说:“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世间上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这些事到底有没有答案呢?换句话说,我们的疑问就是: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生命的实相是什么?宇宙的真理又是什么呢?佛陀,又名世尊,他是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这个时空里,他是真正能够完全了知宇宙的真律、世间的真理,以及人生的真义与生命的实相、宇宙的由来,并且他一直在一个叫做“色究竟天”的地方不断地在宣说教导为数很多的菩萨们这一些无上的真理。什么样的人是跟大乘佛教有缘的人呢?当我们有一天,对于生命的意义、为何要出生、活着是为了什么、以及人死后会发生什么事等等的问题产生了疑虑,想要了解这一些迷团的时候,就表示我们跟大乘佛教有缘了。一般人,通常是要等待,一直到进入老年时,因为感觉到自己将要不久于人世,对于死后感到恐惧;因为要寻找一个庇护,以获得永久的安乐,因此才会有想要学佛的念头兴起,想要藉着宗教的不可知的力量,来得到安慰、得到安心。然而,大部分的我们并不了解:佛教乃是唯一真正能够真实的解答一切生活生命世间与寂静涅盘出世间的所有疑问的一种教化。“不可思议”这一句话,在佛门里,是指宇宙生命真相的最真实真相意义的存在境界。大部份的我们,对于日常生活中所碰上的无法解释的现象,或是不能够理解的东西,很少有人会起心想要去把它给弄清楚、给想明白。因此,其实绝大多数的人们,对于佛教是不了解的。更进一步的说,对于宇宙与人生的切身问题,是漠不关心的。古人曾经说过:“不知天、不知地、不知生、不知死,那么我们活着的目的,到底是要做什么呢?”佛说,我们所生存的地球,只占所有一切生命所居住的环境里极微细极微细的一小点而已。一切生命又称为一切有情,因为一切生命各自有种种不同的情感与遭遇,所以又称为众生。一切众生所居住的环境不出三个地方:欲界、色界,与无色界。欲界最低下,无色界最高,色界则处在中间。欲界又有十个不同的居住环境,色界有十八个不同的环境,无色界则有四个不同的居处。我们一般人所响往的神仙天人们,他们大多分布居住在欲界里的上面六层里,称为欲界六天;我们人类,则是居住在由下面数上来的欲界十个层次中的第四阶层,居住的环境比起下面三层的地狱、饿鬼与畜生来说,好得太多了。比如说,我们最熟悉的阎罗王,虽然统管地狱的大小事务,俨然是首领一般,然而, 佛于《阿含经》中曾说阎王依然是罪报之身,还是要忍受地狱刑罚加身的痛苦。 佛陀告诉我们:阎王每个月都要遭受灌饮热焰滚烫铜汁的破喉之苦,因此阎罗王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认为他在地狱里具有无上的权威,具有呼风唤雨,不可一世的形象。实际上是:阎罗王是带罪之身,仍然要遭受到果报。帝释天是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天,又称为玉皇大帝,则是居住在此欲界第五层里的天宫内,统管天上人间的文武百官,在天上享受着五欲诸乐,身心欢愉。然而,玉皇大帝他对于自己的生老病死与自己生活上所必须面对的烦恼却是无能为力的;也就是说,他对于死与生这两个境界,是无法加以操控、不能随心所欲自己作主的。当死亡来到时,他们与大多数的众生一样,也是要再次去投胎受生的。一神教的上帝虽有福报住在他化自在天宫,对生命、实相的了知,却是远远不如玉皇大帝,几乎是完全无知的;从他们的《圣经》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另外一个众生居住的环境,是为色界的十八个天界,那里是只有已经断除欲界爱乐的修行人,特别是指已断男女二性淫欲之念的人,才能够往生居住的环境。这一类的众生,他们的「饮食」完全是靠修习禅定来维持色身身体的存在,以禅定悦乐为食,以禅定力资养色界身;在物质环境上,他们能够享受禅定的身乐与心乐;然而,对于死亡与久住这两个境界,他们也无法加以操控、不能随心所欲由自己作主的,当死亡来临时,绝大多数的他们也是要再次去投胎受生的。于死亡及于常住,皆不自在。最后无色界的四天,则是那些不了解佛法,却又极为精进修行禅定功夫的众生们所出生居住的地方。住在这一个环境里的众生,他们没有形象、身形俱灭,以类似科学上的说法来说,就是只剩下「精神体」的存在;实际上,六识中就是只有剩下意识的存在,其他的眼、耳、鼻、舌与身识统统都消失了。他们居住在那样的境界里,纯粹是意识的寂静状态;然而,对于死亡与住于此种寂静状态时日的长短,跟欲界天与色界天的众生们一样,都无法自主,不能随心所欲,无法自己作主,因此当死亡来临时,他们也是要再次去投胎受生的。于死于住,也是皆不自在。这三个环境,统称为三界,我们众生就居住在这三界里,依照着我们生前活在欲界里的人间时,所做善业与恶业的多寡,来遭受报应,个个有不同的境遇。以欲界而言,造善事多的人,则上升到天界享受福报,造善事越多的人,上升的天界层次就越高,所能够享受的欲乐层次也就越高;相反的,造恶业的众生,就会投胎下堕到不好的三恶道中去,或做畜生、或成恶鬼;如果做了毁谤三宝、杀人放火等等的极大恶业的人,就会下堕到地狱道去,去遭受无量无数的极痛苦、极长时间的恶业果报。在这样的三界内,众生若是做了善事,就投胎出生在天界,在天堂内享福;若是造了恶业,就要去投胎到三恶道里受苦。多数的众生,此世出生为人而造善业,下一世出生于天界,然后在善业福报享用完后,只剩下恶业果报,因此再下一世就出生为饿鬼,然后在饿鬼道报尽后,再下一世上升出生为畜生;畜生报尽后,然后才有机会上升投胎当人;当人时,如果造了恶业,又下地狱去,如此反覆地循环不已,形成了所谓的:“众生六道轮回、反覆不停,无有出期的现象。”佛,则是永远出离三界的存在,永远不受苦恼,永远“常、乐、我、净”。 佛的境界,极为殊胜、极为胜妙,不可思议,只有 佛与 佛彼此之间才能够了知这种无上的究竟境界。凡夫众生因为具足了凡夫性,没有生命实相的智慧,所以不能够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不能断除我见与我执,误以为生而为人就是生命的意义,认为人生如果能够不做恶事,就很了不起了,如果能够再做一些善事,那就真正对得起天地良心了。绝大多数的人是这样的想法。然而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的追问:“生而为人,为什么会生而不平等呢?”小儿时期的个性,有的小朋友顽劣、有的小朋友温驯,长成后,资质发展,不肖与贤良,个个的发展却又有着明显的不同;更常有的现象是:有人是含着银汤匙出世,享乐一生;有人是贫穷出生,艰苦一生;又有人是豪富出世,中年破败;更多人是贫困出生,晚年有成;做奸犯科者,竟然也有得果善终的;循规守法者,往往颠沛流离;如此的众多人间现象,我们又从哪里可以看见生而为人的生命意义呢?凡夫众生对于这一些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不敢面对,更进一步地认为:其它人也跟自己一样,不知道也不敢面对这些疑问。所以他们才敢提出:“世间只有自己的存在最真实,其它都是骗人的,都是假的”、“佛教是骗人的,没有佛、菩萨、圣人那种东西啦!要被骗了”等等不知轻重的话,发出误导别人的言论,不了解自己正在欺骗自己、也在欺骗他人,因为会说这种话的人,往往又很迷信,他们会迷信于天地风水鬼神等等宇宙内的现象,对于风水师或是鬼神给予他们的指示,往往是遵循指示、言听计从;对于神通境界的追求,是非常的向往。然而,追求这一些世间上现象的行为,对于疑问的真正解答,生命实相意义的理解,是没有帮助的。而且,追逐这一些感应神秘的事情,到了最后,通常不仅会害了自己,也会害了别人。我们真正应该要追求的是: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对于了解了生命真实意义的人,我们通常会称呼他们为圣人。在佛教里,能够了解生命真实意义的人有三种,他们是二乘人、菩萨与 佛。二乘人是指声闻人与缘觉人,他们以修学小乘中乘佛法为主;菩萨以修学大乘佛法为主,菩萨所证知的境界与智慧,两方面都高过于二乘修行人; 佛则是究竟圆满者,完全了知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具有无上的智慧与能力,能够降伏烦恼魔、蕴魔、死魔与自在天魔,并且永无止尽地兴起大慈悲力救护无量无数的受苦众生。二乘人努力的修行小乘佛法,如果他们始终没有机会或是不肯修学大乘佛法,他们最后的修行成果,就是“灭身泯智”,也就是把自己的身形与意识通通灭失掉。二乘人死后,修行的成果就是不再让自己的下一世身体与意识出生,把自己从三界里消失,如此一来,任谁也无法在三界里外找到他,因此说,永远离开一切烦恼与苦受,真正达到无我的境界,证实了二乘佛法:人无我、涅盘寂静的法义。菩萨则是更进一步,不必把自己的身体与意识消灭,不必把自己消失在三界里,就在这个具有烦恼与苦受的身体与意识境界里实证寂静涅盘,了知与掌握到宇宙与生命的本来真相。因此,菩萨的修行境界对于二乘修行人来说,属于“不可思议”的境界,超越二乘圣人的智慧所能够理解的能力范围之外。二乘的修行人想破了头,也弄不明白为什么菩萨能够不入涅盘而证涅盘、不证涅盘却能够常住涅盘的道理。所以说,菩萨的境界是超过二乘修行人的境界的。佛地境界,相对于菩萨境界来说,属于“殊胜、极妙、无上、不可思议的境界”,远远超越最后身菩萨所能够了解的能力,一切大小菩萨与二乘圣人、凡夫众生,都不能够了知佛地所证得的无上胜妙境界。诸佛所证得的“无住处涅盘”,只有诸佛能够互相了知;因此,有《赞佛偈》如是云:“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正安居士 / 文《真假邪说》 。

热心网友

按提问中你暗示的意思,您说的那种涅??,是“有余涅??”,是罗汉证入的涅??,不是“无住涅??”。因为你的见地以为有“涅??”可入,即落于有为法,并非大般涅??真义,前提都是错的,怎么让人回答愿意与否。所以在你这个前提上面讨论的涅??,等于问人“愿不愿意证罗汉涅??”。按佛理,在佛知见境界,一切诸法自性清净、本来涅??,既无烦恼可断、亦无菩提可证。佛住于大般涅??境界,乃常乐我净境界,不住生死而可于十方三世应化无方,可以说是“生命的最究竟境界”。佛典上常说,某某菩萨是古佛再来,就说明佛大般涅??实乃神妙无极、自利利他高度统一不二的境界。比如,观世音菩萨是“正法明如来”古佛再来,文殊菩萨是“龙种上尊王佛”古佛再来。而且,在《妙法莲华经》中还宣示,释迦牟尼佛在无量无边久远劫数之前早已成佛,因普度众生愿力无穷,所以直到现在还同时在十方无量世界同时降生、受五欲、出离、降魔、成道、示现涅??。在《无量寿经》中也宣示,阿弥陀佛以无量妙行成就极乐世界,而且住寿无量,接引十方众生出离苦海,往生佛国。其实,这也就是大般涅??境界的通俗描述。所以,作为一个佛弟子,证得大般涅??乃是生生世世的终极追求,岂有不愿意之理!《六祖坛经》记载六祖大师破斥学人对于涅??的误解,偈曰: 无上大涅?? 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 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 自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 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 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 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 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像 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 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解 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 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 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 涅??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 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 许汝知少分。

热心网友

成佛之后是不是不要吃东西也可以活,节约粮食。

热心网友

对不起,我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