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这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体现了老子的朴治主义思想。客观世界是物质世界,天下万物皆体现于有形,万物之灵的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往往局限于“有”的层面,以“有”观“有”,形成以“有”为中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以来,治国则把希望寄托在“有为”的帝王身上,治身则把希望寄托在“有用”的物质身上,从而忽视了必须体现自然规律的无形的社会法则(法律)和人生法则(朴)。“有生于无”即“无”是万物之本,自然规律决定着天下万物的命运,所以,人类欲求“有”必先求“无”,否则,不管社会多么富有,必然最终遭受自然规律的惩罚,其结果是一无所有,包括人类自身。“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者,是实有的物质存在,是看得见、摸得着、有形有状的东西,这个“有”是发挥效益的客观根据。如果没有这个“有”可资以为利,“无”的作用便也不存在了。它强调从实际出发,——既从“实有”的实际出发,又从“虚无”的实际出发,同时,重视此两者的利用,正是异常深刻的唯物辩证法!所以,有无是相根、相生、相资、相用的关系,两者并行并重,而不能有所偏倚。无“有”,不成其“无”;无“无”,不成其“有”。它正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辩证法的体现。。
热心网友
这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体现了老子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客观世界是物质世界,天下万物皆体现于有形,万物之灵的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往往局限于“有”的层面,以“有”观“有”,形成以“有”为中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以来,治国则把希望寄托在“有为”的帝王身上,治身则把希望寄托在“有用”的物质身上,从而忽视了必须体现自然规律的无形的社会法则(法律)和人生法则(朴)。 “有生于无”即“无”是万物之本,自然规律决定着天下万物的命运,所以,人类欲求“有”必先求“无”,否则,不管社会多么富有,必然最终遭受自然规律的惩罚,其结果是一无所有,包括人类自身。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者,是实有的物质存在,是看得见、摸得着、有形有状的东西,这个“有”是发挥效益的客观根据。如果没有这个“有”可资以为利,“无”的作用便也不存在了。它强调从实际出发,——既从“实有”的实际出发,又从“虚无”的实际出发,同时,重视此两者的利用,正是异常深刻的唯物辩证法!所以,有无是相根、相生、相资、相用的关系,两者并行并重,而不能有所偏倚。无“有”,不成其“无”;无“无”,不成其“有”。它正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辩证法的体现。 后来庄子也继承了老子的学说。
热心网友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