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建安元年,曹操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后将大将军位让与袁绍,自任司空);建安十三年,曹操废三公(司马、司徒、司空)而置丞相;建安十八年五月,曹操受魏公及九锡(九锡是天子赐予臣子的九种礼物和待遇,这通常被认为是大臣篡位的前兆);建安十九年三月,献帝加魏公位于诸侯王之上,并授曹操金玺、赤绂、远游冠等物。金玺不用说,自然是金子做的印章,赤绂呢就是赤色的用来穿印章的带子,远游冠形如天子所戴的通天冠。这三样东西按汉朝的规矩都是皇太子或者诸王才能拥有的,曹操得到了它们,实际上已经是有实无名的魏王了;建安二十一年五月,献帝下诏曹操进为魏王,并得到金虎符。按照汉朝规矩,中央政府发给郡守国相铜符和竹符。铜符为铜质虎形,是调发军队的凭证,天子留右边一半,郡守国相持有左边一半,调兵时符合方可发兵;竹符是在五寸长的竹简上镌刻篆书而成,作为机要通讯的凭证或者使者的证明。金虎符其效用与铜符一样,这说明献帝已经在制度上承认曹操有调兵权,虽然献帝承不承认都一回事,但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这也是曹操所希望的。此后几年,献帝又诏命魏王曹操在许多方面都可以享受天子同等的待遇,还命曹丕为王太子。曹操也进一步完善魏国的政治组织。这样,自建安十三年到二十二年,曹操逐步的从政治体制等方面将汉献帝的权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完成了曹魏王朝的准备工作。魏王的地位在名义上比汉献帝低上一级,但是汉朝廷的所有权力真真正正的主人还是曹操。事实上,不管曹操任何职,自董卓被灭、由曹操陪王伴驾以来,他就“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了。
热心网友
就是毛老的职位。毛老当年名义上居二线,实际上就是“太上皇”。要死不活了还抓住领袖位置不放,充分体现了马列主义精神。
热心网友
指哪个阶段?刚出道时不过校尉,最后作了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
热心网友
根据权限视同人大委员长;政协主席;军委主席;政府总理因为还没废帝,所以不是国家主席因为没有政党一说,所以不是党的一把手
热心网友
他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上”而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热心网友
丞相、魏公、魏王。当然,心太软显然讲的非常具体。
热心网友
楼上说的好,应该采纳吧
热心网友
名义上是丞相,实际权利相当于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三分天下,他实际上就等于是一国之君,皇帝是傀儡
热心网友
应该是相当于小犬蠢一狼的位置,有个狗屎皇帝,实际自己说了算!
热心网友
相当于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热心网友
曹操完全可以废帝,但他爱面子,并看的很远,没有让欲望左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