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激光武器是一种利用定向发射的激光束直接毁伤目标或使之失效的定向能武器。根据作战用途的不同,激光武器可分为战术激光武器和战略激光武器两大类。武器系统主要由激光器和跟踪、瞄准、发射装置等部分组成,目前通常采用的激光器有化学激光器、固体激光器、CO2激光器等。激光武器具有攻击速度快、转向灵活、可实现精确打击、不受电磁干扰等优点,但也存在易受天气和环境影响等弱点。激光武器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关键技术也已取得突破,美国、俄罗斯、法国、以色列等国都成功进行了各种激光打靶试验。目前低能激光武器已经投入使用,主要用于干扰和致盲较近距离的光电传感器,以及攻击人眼和一些增强型观测设备;高能激光武器主要采用化学激光器,按照现有的水平,今后5—10年内可望在地面和空中平台上部署使用,用于战术防空、战区反导和反卫星作战等。微波武器是将辐射频率为1000-300000兆赫的电磁波汇聚成一定方向,借高能量攻击损毁作战对象的新型武器。 即使以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为代表的火力杀伤也并未真正摆脱人力密集型作战模式,完成一次火力发射不但需要目标侦测、锁定等系列复杂过程,而且易受射界影响及遭对方电子对抗,命中率锐减;坦克、火炮、战机、舰艇等火力平台不但需要大量人员操作,而且须随时补充燃料弹药,后勤补给庞大复杂,输送线路及枢纽易遭突击。而微波武器则真正实现了杀伤手段的智能效益型。 研究表明微波功率密度达到3-13毫瓦/平方厘米时,会产生非热效应,人员将因头痛恶心、思维混乱、行为失控而丧失战斗力;功率密度达20-80瓦/平方厘米时,会产生热效应;如果战时利用卫星、飞船等太空平台向目标区集中辐射微波,可使该区大气发生剧烈理化反应,以3000-4000℃高温杀死装甲、掩体内人员,达到中子弹效果。当功率密度达10-100瓦/平方厘米时,可毁坏武器装备的任何电子元件,不但能使对方雷达迷盲,通信中断、C 4I瘫痪,指挥失灵,而且能无声中使其飞机、导弹、舰艇和军车引擎点火系统受损,摧毁其战斗力,根本不必传统火力杀伤“对对碰”式的逐个攻击。这种特性使微波武器能有效克制隐形战机、隐形舰艇、反辐射导弹、超音速反舰导弹、战场机器人、数字化士兵系统、预警机及国家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等高新技术装备。 目前,美俄等军事强国正竞相研制各自的微波武器系统。在空袭伊拉克行动中,美军就曾试用装有微波辐射弹头的巡航导弹打击伊军防空系统。粒子束武器是利用加速器把电子、质子和中子等基本粒子加速到数万—20万km/s的高速,并通过电极或磁集束形成非常细的粒子束流发射出去,用于轰击目标。按粒子是否带电可分为带电粒子束武器和中性粒子束武器。粒子束武器在太空可以破坏数十公里以外的目标,在大气中只能攻击数公里以外的目标。 目前世界上真正有能力从事粒子束武器研究工作的只有美国和俄罗斯等少数国家。前苏联曾于1968年10月公布了1000GeV(1兆电子伏特)的质子加速器和质子束形成装置,70年代开始了武器概念的研究工作,80年代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大约在同一时期,美国的粒子束武器的研究工作也很活跃。海、陆、空三军由于任务的不同,其发展方向和重点也不一样,于1979年三军分别提出了对粒子束武器的要求。海军的PBW计划是用于航母防空,陆军的粒子束武器有两个,一个是空间用的中性粒子束武器,另一个是在地面上使用的带电粒子束武器。 研制粒子束武器的难度比激光武器还大,但是,由于它与激光武器比较有一些明显的优点,所以从长远来说,它作为天基武器比激光武器更有前途。 粒子束武器的破坏工质是粒子束,这种武器对目标的杀伤和破坏是靠粒子束的动能和传播过程中产生的γ射线。也就是说,粒子束武器是通过引起热、电磁波或化学变化对目标产生杀伤和破坏作用的。当命中目标时;粒子束能量达到7-10 MJ ,则靠动能杀伤(包括破坏结构);束能达到0。01-0。1MJ,则靠电磁影响引爆核装药和普通装药、破坏电子设备等。粒子束武器对目标杀伤的最大特点是命中时靠粒子束杀伤;粒子束没有直接命中目标,则在粒子束周围引起的γ射线锥还可能造成第2种杀伤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