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到网校和名师交流一下哦。希望可以帮到你。

热心网友

多做题真的是好办法,我再给你一个方法! 观察、探究、归纳初中数学中“观察、探究、归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一边算,一边想发现题中隐含的规律,然后用一个公式表达下面通过几例进行简单说明一、由算式“探究、归纳”例1 从正整数1开始,逐个相加,一直加到n,它们的和记作S,即S=1+2+3+4…+…n(表示正整数),写出计算S的公式.探究:通过认真观察,分析其内在联系,把本质的问题挖掘归纳出来.可分引导学生观察 ; ; ; …不难归纳得出 .通过此例,进而引申到如何求n个连续奇数的和,n个连续偶数的和等问题.二、由图示“探究、归纳”例2 如图所示,由一些点组成的三角形图形,每条边(包括两个顶点)有n(n>1)个点,每个图形总的点数S是多少?当n=7,10时,S是多少?探究:当n=2时, ,当n=3时, 当n=4时, ,当n=5时, ,…进而推导出当有n个点时, 的一般规律.三、由表格“探究、归纳”例3 某产品每件成本是102元,试销阶段每件产品的销售价x(元)与产品的日销售量y(台)之间的关系如下表:x(元) 130 150 165 y(台) 70 50 35 为了获得最大利润,每件产品的销售价应定为多少元?探究:此题关键是找到y与x的对应规律,通过画草图发现:(130,73)、(150,50)、(160,35)好象在一条直线上,因此,设y=kx+b(k≠0),代入得:解得 再把 x=165,y=35代入y=-x+200也适合,说明三点确实在一直线上.这时较难的函数问题也就解决了.例4 某商店要进一批瓜子,出售时要在进价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利润,其数量x与售价y如下表:售量x(千克) 售价y(元) 1 4+0。2 2 8+0。4 3 12+0。6 4 16+0。8 5 20+1 请写出数量x与售价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探究:在y这一栏中的数是两部分之和,容易看出“+”前后部分与x的关系分别是4x和0。2x,所以y=4x+0。2x=4。2x.在数学学习中,通过“观察、探究、归纳”算式的规律,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即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能力.最后希望你学习进步!!。

热心网友

首先,不要把数学和做大量的习题划等号。做习题当然必要,但并不是最主要的,而要从习题中领悟到一类习题的方法,然后去领悟数学的思想,数学的乐趣,数学的美感。一道习题可以用很笨的方法做出来,也可以用很巧妙的方法做出来。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至于对数学的应变能力,首先要把课本吃透,不要认为一头扎进题海里才是最好的办法,“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把书上定理推导方法和使用方法记熟,对各种各样的题目都会得心应手,当然,这种能力还需要通过习题的训练,但不要本末倒置。祝你成功!

热心网友

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多做题目不是根本。很多情况下计算错误并非粗心,比如去括号约分往往是基本概念不清,只会模仿例题,稍有变化就容易出错。同样,对定理理解不透彻就盲目应用,证明过程写了很多却答不到要点而且不严密。 如此这般,到了初三就不会有静心思考的习惯,拿到题目就做,遇见实际问题不会和课本知识进行联系,屡战屡败,事倍功半。

热心网友

我认为中小学的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他们要学的内容实际很少。可是现在中小学在数学教学中却采用题海战术,不管理解不理解,恨不得让学生把所有能找到的题目都背下来,这样做的结果是目前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枯燥,觉得厌烦,这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大失败,不改变这种状态,我国将很难涌现一批数学拔尖人才。

热心网友

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应变能力,让他们多做一些题目,这样就可以了。

热心网友

其实很多人都认为数学非常枯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个人认为跟我们平时数学跟实际结合的比较少有关系.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使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这方面需要选择比较好的例题,当然刚开始还是需要老师的引导比较好,我想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开展第二课堂啊,还有什么兴趣小组什么的.多参加这方面活动,做为教师应该多从这些方面选材,虽然不可能跟建模比赛那样那么正规,但是还是有很多例子的.比如说去公园的人有时候经常看到有些人摆地摊套那个雕塑产品,一块钱仍几次机会.我觉得这个例子就是概率里面很好的结合.我想有了老师的帮助,学生自然会耳濡目染,慢慢的学生也会有创造力,当然条件如果可以,我觉得可以去参考些北京地方那些做法,他们中学就有很多的建模的竞赛.总之,应变也是锻炼出来的.

热心网友

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有了兴趣,就有动力,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热心网友

多做一些题目,在现实生活中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应变能力。教会他们什么是数学。让他们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