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古埃及金字塔(埃及) 秦始皇陵(中国)明太祖孝陵(中国)马克思墓(英国)…………世界著名陵寝 古埃及金字塔(埃及) 1789年7月21日,拿破仑率领他的远征军来到了埃及。当他在开罗遭遇到埃及统治者毛拉德本人指挥的阻拦时,面对着穆斯林的弯刀,这位科西嘉的小个子指着金字塔向他的欧洲刺刀们发了话。他说:“4 000年的历史在蔑视你们!”显然,拿破仑对埃及怀有无比的敬意和深刻的理解。金字塔,这些矗立在荒漠中的巨大枯寂而冰冷的石头,的确代表着埃及那曾盛极一时而又被人遗忘的历史,代表着远在没有伊斯兰教之前就早已死去的世界。作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中唯一的幸存者,它们沉默而高傲地永远屹立,甚至骄傲如罗马人,在古埃及人的这些杰作面前,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能力是微不足道而又短暂的。众所周知,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Pharoah,意为“宫殿”,借指国王)的巨大陵墓。在中美洲的原始森林里也有类似的古建筑,但它们是庙宇,而非陵墓。埃及的法老们为什么要用这些耸立在苍穹之下的石头来作自己死后的栖身之所呢?原来,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使他们相信:人的肉体死亡以后,灵魂是永存的。死后的前程十分远大,但首要的一点是必须妥善保管遗体,保证它万无一失,让那自由飘荡的灵魂和护身魂有家可归并能找到回家的路。他们对死后的世界是如此地深信不疑,无怪有人说:“埃及人的生活就是走向死亡的历程。”死后永生的信念导致了两件事情的发生:一是干尸即木乃伊的制做;一是坚固宏伟的坟墓的修建。在后者上面体现的追求稳固坚实之风到金字塔达到了极巅,埃及人也从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者。另外,金字塔的建造也同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2181年,第三至第六王朝)加强王权神化的思想有关(金字塔的黄金时代也正是在古王国时期)。国王死后将成为太阳神(拉神)的思想使金字塔从最初的凳子形(马斯塔巴)演变成国王可以由此登天的阶梯形,最后成为尖锥形,因为它更能体现升天入云的气势,而且从远处看,棱形的塔身就像太阳的光芒。尖锥形塔是金字塔的完整体制,也是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金字塔。因为它的底边是方形,立面是三角形,与中文的“金”字相似,所以中国习惯称之为“金字塔”。金字塔这种石陵,内有墓室(因为国王死后仍旧是国王,他在阴间的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一定要与他生前的地位相称,所以墓室里藏满了无价珍宝),塔前有祭庙、通道、船壕和围墙等附属建筑,围绕金字塔还有后妃、王子及大臣的坟墓,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陵墓建筑群。埃及境内迄今留存下来的金字塔和金字塔遗址大约有80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胡夫①、哈夫拉和曼考拉三代法老在开罗以南10多千米处的吉萨修建的三座金字塔。其中又以胡夫金字塔最为高大雄伟。胡夫金字塔也称大金字塔,是埃及金字塔的登峰造极之作,用花岗石砌成。大金字塔原高146米(经数千年风雨侵蚀,现高 137米),原塔基每边长 230米(现长 227米),占地 5.29万平方米。在世界历史上,它保持作为最高建筑物的历史达4 500年之久,直到 19世纪末才被艾菲尔铁塔超过。它的庞大的体积所需用的石料之多是空前绝后的。据估计,建成此塔共用了230万块石料,平均每块重2.5吨,最大的一块重达16吨。这庞大的工程所达到的准确度之高也令人吃惊:巨大的金字塔的边长和角度的误差“不超过一个人的大拇指;石块的拼装紧密,至今石缝里一根针、一根头发也插不进去”。②大金字塔的内部构造比较复杂。塔的入口位于塔身北侧中心,高出地面约18米。塔中心地下30米处,是一被废弃的地下墓室。沿距入口处不远的一条上行的狭窄甬道,可到达第二个被废弃的墓室。沿此甬道再上行,走过一条高达8米的大长廊,再经过一小室,就是国王墓室,这里安放着胡夫的红色花岗岩石棺,不过,里边的木乃伊早在古代就被起义人民抛出墓外了。国王墓室长10.5米,宽5.2米,高约5.8米,入口处有一50吨重的石闸门作为保护,屋顶用一块重达400吨的大石板覆盖。由于墓室离地面已有40米高,顶盖承受重压极大,所以上面又连续用同样的石板筑成五层空间结构,这种5倍安全系数让现代建筑师们赞不绝口;当然也有吹毛求疵的人对此提出批评,因为在现在看来,只需一层就够了。哈夫拉(胡夫之子)的金字塔位置居中,高143.5米,底边长215.5米,由于其地势较高,看上去比胡夫金字塔还要高一点。其艺术风格的庄严与工程设计的精确均可与大金字塔媲美,并且以宏伟壮观的附属建筑见长。那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就匍匐在其河谷边祭庙的西北方。哈夫拉的继承者——曼考拉的金字塔位于南端,高仅66。5米,底边各长108.5米,体积虽小,装修却十分精美。这三座金字塔体形简洁、稳重,尖锥直刺云端,在长空烈日下对角相接,参差映衬,强烈地传达出似乎亘古即存、万世不灭的不朽气质。通常把它们称作“吉萨大金字塔群”,所谓的“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埃及金字塔,就是指此而言。在技术突飞猛进的19世纪,西方的技术人员根本不相信、也不肯承认没有机器、滑轮、卷扬机和吊车的古代能造出如此庞大的建筑物。然而考古学家们在一座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法老墓里发现的一幅画,足以证明古埃及人的确干成了这件不可思议的工作。他们用的是最简单、最笨拙的装置,但他们那无与伦比的耐心和技艺却使拥有机械装置的现代人不得不甘拜下风。法老们追求万世不朽的欲望给人民造成了异常深重的苦难。金字塔逐层加高,千千万万的人们却一批批地在劳累中死去,国家财富也被这石头巨人吞得精光。少数人的长期骄奢必然导致长期挨饿的多数人的反抗;金字塔的墓葬多次被起义人民破坏,盗墓业也日益发达。到第十八王朝初年,整个埃及已没有一座王陵是完整的了。那些幻想不朽的国王们生前费尽心机造墓的结果却是引来大举的破坏,如果他们地下有知的话,对这样的大违初衷,想必无限懊恼。不过,他们后面的法老却是心惊肉跳,最终不得不放弃这富丽堂皇的陵墓,另觅他途。围绕伟大的金字塔,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和猜测,直到今天仍然不断,金字塔的神奇魅力可见一斑。秦始皇陵(中国)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就其所处时代而论,刘向所经历的世面实在不能算多。不过,秦始皇陵却果真如他所言,在整个封建时代大大小小的坟丘中拔了头筹,无论是陵冢高度、陵园规模,甚至地宫①的豪侈程度,都确确实实地是空前绝后了。如今古墓已成苍岭,气势犹存地盘踞在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骊山又名丽山,“其阴多金,其阳多玉”,风景优美,素有“绣岭”之称,秦始皇贪慕丽山的美名,故长眠于此,连坟墓都号“骊山”。骊山墓面朝渭水,背依骊山,占地总面积约63·7平方千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果然是“千古一帝”的风范。骊山墓始建于公元前227年,当时秦始皇还未成为始皇帝。他姓嬴名政,是个刚刚继承其父(秦庄襄王)王位的13岁的少年君主。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大约十年的时间里,嬴政在他先世开创的霸业基础上,兼并六国,结束了中国历史上近300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空前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志得意满的嬴政自认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皇帝”,又幻想皇权永固,可以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地万代相传,故自称“始皇帝”。秦始皇是一个有为的封建君主,在他的统治下,大秦王朝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然而比这速度更快的,则是秦始皇不断膨胀的奢欲。他无休止地役使天下人民,开疆拓土,修建长城,发动大规模的战争,疲病不堪的人民哀号呻吟,他置若罔闻,又大举营造阿房宫,并征发刑徒70万人去继续修建骊山墓。这一切,既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又大大损耗了秦国的国力,成为他自促秦朝灭亡的祸根,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出巡途中,终年53岁,这时骊山墓犹未竣工。骊山墓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皇陵,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埋葬规制和陵园布局的先例。从秦始皇陵开始,不仅堆土成冢,而且建筑豪华的陵园和寝殿,这是与君主专制和皇权独尊相适应的。古人讲“视死如生”。秦始皇陵的规制就是仿照咸阳都城的规制,分内外两城,呈南北狭长的“回”字形。内城周长2 520米,外城周长 6 294米,城四角设有警卫的角楼,内外城东、西、南、北四面各设城门。陵冢坐落于陵园西南,是完全依靠人工用纯净的黄土夯筑而成的四棱台形土丘,有些像埃及金字塔截去上半部分尖锥的样子。陵冢高120米,周长2177米,上面遍植草本以像山岭。高大的陵冢虽然历经2 000多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已降至76米,但仍冠历代帝王陵墓之首。陵冢下据推测是巨大的竖穴式土坑,虽未经发掘,不能知道地宫的真面貌,不过,从《史记》记载还可略知一二,而这已足够令人吃惊的了。至高无上的皇权,极端的专制,无休止的奢欲,对长生不死的妄想和对死亡的恐惧在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身上奇妙地结合着,使他的行为充满了愚妄和荒诞的色彩。他一面听信齐人徐市(fú扶)“海上有仙山”的鬼话,派他率几千童男童女入海求取不死药;另一方面费尽心力地为自己造陵墓。他把自己在人间的享受尽数搬到了地宫。地宫就是咸阳宫在地下的缩影。它掘地极深,用纹石砌筑,以堵绝地下的泉流,并涂上“丹漆”以防潮;东西南北四面有结构宏大,布局奇特的墓道相通。椁室灌入铜液,可谓固若金汤。地宫内部构造极为复杂、陈设更尽侈丽;里面建有豪华的宫殿,设有百官的牌位,奇珍异宝不可胜数;墓室顶部排列着日月星辰的图形,底部灌注水银象征江河大海,机械转动,这九泉之下的银河就能流动;还有黄金制成的大雁与野鸭翔空弋水,又有人鱼脂肪做成的蜡烛,可以长明不息。这一切都强烈地昭示着“长生”。然而不死药自然没能求来,尽管神勇的始皇帝曾御驾亲征,到海上用连弩射杀了据说阻挡求药行程的大鱼。始皇厌恶说“死”,百官不敢言死,但死亡终究要来。地宫再怎样繁华,再怎样酷似人间,也不能让棺木中的尸骨起死回生了。可怜秦始皇还令工匠特制会自动放箭的弓弩,来保卫这于生命一无用处的坟墓;更可叹他的儿子——秦二世胡亥,将始皇后宫中未生儿子的嫔妃全部殉葬之后,又将工匠全部活埋在这座大墓的中门和外门之间,以永保地宫的安全。根据近年来的考古材料,地宫仍然完好无损,抛开秦始皇不言,这对于秦代文明的保存和研究来说倒确是一桩幸事。陵园的中心部分是寝殿,它位于内城的西北部,里面放置死者生前的衣冠,供灵魂起居之用,这反映了秦始皇死后仍要统治天下,驾驭群臣的痴心妄想,这种富有代表性的想法付诸实践便开创了古代帝陵建筑寝殿的先例。从今日的残砖断瓦、土石遗迹尚能想象出当年宫殿建筑的豪华壮观。陵西侧紧靠内城西墙是守陵人和侍奉宫人的住处,此外还有车马坑、马厩坑和珍禽异兽坑,完全是帝王生前的排场。陵园内还有一条高约10米,长1400米的排水大堤,以防水患,可见秦始皇陵园设计之周密,真称得上是“千年大计”了。近年来,始皇陵周围陆续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有两乘彩绘铜车马,这是我国考古史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铜质车马。铜车马俑大约是真车真马真人的一半,挽具齐全,装饰华丽,造型生动,制作精巧,色彩鲜艳,是极珍贵的青铜艺术品。最能反映始皇陵豪华和宏伟的还是陵园东门外的兵马俑从葬坑。三座兵马俑坑共出土陶制兵俑上万件,战马600余匹,战车120余乘,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威震宇内,削平群雄的强大军容。如今这座地下文物宝库又重见天日,成为秦代陶瓷艺术和金属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的见证,并被称誉为“世界第八奇迹”,这恐怕是始皇当年始料不及的。更让始皇绝对意料不到的是秦始皇陵的开放。这座地下帝国于1961年被我国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修整的秦始皇陵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象征,闻名世界,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来此领略绚丽多姿的秦代文明的风采。明太祖孝陵(中国)《红楼梦》里的妙玉特别激赏宋朝诗人范成大的两句诗:“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是说人的寿命无论怎样长久,也终究要死。土馒头是坟的俗称,因圆形的坟,看去恰如馒头。不过在帝陵中,这种馒头坟直到明代才出现,秦汉唐宋时期的帝陵都是方形的,圆形坟是明太祖朱元璋因地制宜的创举。因为南方多雨,陵墓作圆形,可使雨水下流,不致浸湿墓穴,由此可见这位朱皇帝不泥守传统、立足实际的革新精神。朱元璋选陵址的办法也颇有新意。他登基后,曾向刘基、徐达、常遇春、汤和征询陵址的意见,并约定时间召集这四人磋商,连朱元璋共五人,各自先用纸条将陵址写好,到时从各自的袖筒中掏出来一对,结果不约而同地写着同一地点。这不免让人想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二人手掌上的“火”字,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这个被普遍看好的陵址就是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下的灵谷寺旧址。紫金山最初叫“金陵山”,楚怀王灭越后,曾在这里掘地埋金,以镇“王气”。它三峰井峙,气势雄伟,自六朝以来,就流传有“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的诗句,故有“虎踞龙盘”之说。独龙阜北依紫金山主峰,阜高150米,泉壑幽深,紫气蒸腾,云气山色,朝夕多变,确是一块风水宝地。陵址一经选定,朱元璋就把原址上的灵谷寺迁到紫金山东麓,让地给自己建陵。洪武14年(1381年)朱元璋开始营建孝陵,翌年马皇后去世,就安葬在这个墓里。第三年孝陵全部竣工。时隔15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终年70岁,与马皇后合葬孝陵。孝陵周长约30千米,规模宏大,由南向北,纵深达2。6千米,是一组排列有序、相对集中的木构建筑群。最前面是下马坊,碑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这是陵寝威严的标志,轻忽不得,否则就得问个大不敬罪。下马坊东有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所立的“禁约碑”,碑文洋洋数百字,是保护陵园和谒陵的有关规章制度。禁约碑东北约500米处是孝陵大红门,门上原有重檐黄色琉璃瓦顶,今只剩下门洞。过大红门是四方城,这里原是一座碑亭,现在只剩下四周围墙。城内原有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为他父皇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一通,满碑全是对朱元璋的颂扬之辞。四方城略北过御河桥是平坦宽阔的孝陵神通,两侧排列有12对石像生①,包括文臣武将各四尊,华表2座,石兽24只,绵亘排列达10千米之长,象征朱元璋生前拥有的仪仗和侍卫,可以说是“死要威风”。这些石刻比唐宋帝陵的石雕体态更显壮观,石刻技法简朴,形态虽稍嫌呆滞,但具有静谧肃穆之感,是明初石雕艺术的代表。孝陵的神道非常独特,由华表开始北拐,呈月牙形,半抱一座名曰“孙陵岗”的小山。岗上有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的陵墓。神道转弯在帝王陵寝中是不多见的。据载,当年建陵时,曾有人建议将孙权墓迁走,但朱元璋说:“孙权也是条好汉子,留为门主。”未予批准,于是神道只好绕行而过。比起同世之雄曹操“生了当如孙仲谋”(仲谋是孙权的字)的喟叹,孙权——倘若他地下有知的话——想必会更加感激千载之后这位开国之君的惺惺相惜:成全了他的“入土为安”。神道尽头,过棂星门遗址就是孝陵的正门,门上嵌有“明孝陵”青石门额一块。正门之后是中门,原来的建筑已经毁坏。清同治四年(1865年)在中门台基上修建了一座碑亭,里面矗立着五通石碑,中间一通上刻清康熙皇帝的题字,康熙六次南巡,曾五次亲谒明孝陵,这块“治隆唐宋”碑是他1699年第三次南巡时所题。其他四碑也都刻有清代皇帝的题字,其中有乾隆皇帝1751年南巡时所题刻的诗句,诗中对明太祖打下一片大好江山,而后世子孙却无法守成十分感慨。碑亭后面是献殿,这是陵园最突出的建筑,原有45间涂龙滚柱的殿屋,规模十分宏大。这也是朱元璋对陵寝制度的重大改革,他取消了秦汉唐宋时期陵园中供帝王灵魂起居的下宫建筑,并相应取消了陵寝中留居宫女以侍奉亡灵起居的制度,而保留并扩展了供谒拜祭典的上宫建筑,从而更加注重朝拜祭祀的仪式排场。这既说明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陵寝中原始迷信的方式不能不逐渐废止,也反映出了朱元璋为推崇皇权,巩固统治而借祭祀大作文章的良苦用心。然而,再盛大的祭祀也保不住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清军入关之际,孝陵献殿全部被毁,只剩下遍布刀伤的台基和柱础。清朝占据中原后,为安抚人心,曾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残存的台基上重建了一个座献殿,但只面阔3间,与须弥座①式的台基相比,寒伧而落魄。解放后,人民政府曾进一步修整和装饰了重建的献殿,部分建筑已恢复了昔日的盛容。陵园最后部分是宝城,宝城是陵墓前的一圈围墙。宝城上建有明楼,这是陵园内最高的建筑物。宝城和明楼也是朱元璋的创举。宝城内的巨大土丘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地,上面条石篆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关于孝陵地宫的情况,未经发掘,不得而知,不过从陵园地面建筑的豪华宏伟来看,地宫必然是奢侈宏丽,纵然史家一再粉饰,标榜节俭,也难以令人相信。朱元璋虽然在后人的画像里厚唇长颚,十分不堪;安徽的花鼓戏也对这位皇帝充满了讽刺怨恨,但他能由一介农夫成为一朝开国之君,确有他过人之处。而他对陵寝制度的改革,也为后世垂范。明十三陵及清东陵、西陵在规制上就是基本沿袭孝陵,只是规模更为宏大而已。明太祖孝陵也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起重新对外开放。那高大精美的建筑和形胜天然的景色令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流连忘返。马克思墓(英国)在英国首都伦敦北部有一个叫“海格特”(Highgate,意为“高门”)的住宅区,据说14世纪时,这里原是森林和猎场,设有税卡,税卡处有一座高门,故而得名。海格特跨卡姆登、伊斯灵顿和哈林盖3个自治市,当地曾居住过许多名人,当地的公墓——海格特公墓中也安葬着很多知名人士,如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米歇尔·法拉第,著名小说家乔治·艾略特、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等等。在公墓内有一块墓地,每天前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成为公墓中一个绝无仅有的现象,这块墓地就是马克思墓(Marx’s Tomb)。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特利尔城,大学毕业后迁居波恩。从1842年10月开始,马克思几次被驱逐出普鲁士、法国和比利时,过着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1849年,31岁的马克思移居当时欧洲最繁华的城市,观察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的理想窗口——伦敦,从此在这滞留下来,直至1883年与世长辞。马克思曾说:“我是世界公民,我到哪儿就在哪儿工作。”尽管寄寓伦敦的生活异常艰苦,但他从未停止过工作和战斗,他同恩格斯一起,以满腔的热忱关注并指导当时欧洲的革命运动。在他和恩格斯的领导下,1864年在伦敦成立了“第一国际”,把欧洲工人运动推向新的阶段。同时,马克思还以惊人的毅力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写作。他的理论巨著《资本论》就是在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里辛勤研读25年结出的献给工人阶级、献给全人类的最伟大的科学硕果。马克思在伦敦期间的生活极端困苦。正如列宁所说:“贫困简直要置马克思和他的一家于死地。”由于生活所迫,马克思先后搬过好几次家。先是在伦敦切尔西区安德森街4号住了几个月,因为付不起每周1个半英镑的房租,被房东撵出门;又搬到伦敦闹市中心的索霍区第恩街28号。当时的索霍区是伦敦最穷的居民区之一,住着许多像马克思这样的政治流亡者。马克思住在这幢4层旧式楼房的3楼,全家7口人只有两个房间,小的一间是马克思一家的卧室和更衣的地方,大的一间则权充马克思的会客室、书房,又兼饭厅和孩子们的娱乐室。当年监视马克思的一个普鲁士警察如实地记下了马克思的生活:“马克思住的是伦敦最次、也最便宜的房子,……整套公寓里没有一件干净、结实的家俱,连个旧货商人都不好意思出售这类什物。”贫困和疾病始终困扰着马克思,以至他的大衣在1853年一年内两度被送进当铺,使他有时几天不能出门;因为没钱给孩子治病,他有3个孩子在这里夭折。然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等名著却正是在这样难以言说的艰难和恶劣的条件下诞生的。后来,马克思又搬了3次家。1881年冬,马克思失去了终身伴侣燕妮,1883年1月又失去了他最钟爱的长女。这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击使马克思早已透支的精力和体力再也难以恢复,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梅特立公园路41号书房的安乐椅上,静静地长眠了。在他逝世前两分钟,恩格斯还去看望了他。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的遗体被安葬在距寓所不远的海格特山坡上的墓地里。不过,当时马克思的墓地位于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旁,那是公墓内一个偏僻荒凉的角落。而且马克思的墓太朴素了,甚至有点寒伧,墓上只有一块普通的石碑。1956年3月14日,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集资在公墓东端购买了一块较大的墓地,并将马克思亲属的遗骨迁来葬在一起。马克思墓上是一块花岗石的墓碑,呈方柱形,高2.44米,碑顶安放着一座1。22米高的马克思青铜头像。头像呈沉思的表情,目光深远,凝视着前方;墓碑东西两侧,镶嵌着两个青铜花环。这是英国著名雕刻家劳伦斯·布雷德肖的杰作。墓碑正面上方刻着金光闪闪的大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下方镌有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墓碑中央镶嵌着一块白色的大理石,上面刻着:“卡尔·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卒于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的夫人燕妮同马克思合葬,女儿爱琳娜、外孙哈里、龙格和女佣人海伦而安葬在附近,墓碑的中央也刻着他们的名字和生卒年月日。马克思墓的四周肃穆整洁,苍松翠柏,傲然挺立,终年常青,墓前常有人敬献的鲜花和花环。特别是德国的劳动人民,几乎每次到伦敦,都要来此谒陵,以表达故乡人民对这位伟大思想家、革命家的崇敬和深挚的怀念。。
热心网友
秦始皇陵李世民陵墓明孝陵金字塔泰姬陵
热心网友
除了上面提及的埃及法老金字塔、秦始皇陵、十三陵、明太祖孝陵外,还有不少世界著名陵园不能不提,比如:印度的泰姬陵,英国的西闽(又译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面葬着英国历代君王、首相丘吉尔等)等。另外,中国的黄帝陵、孔庙、岳坟等也是很知名的陵园。最后,再提一个臭名昭著的——日本靖国神社。也很有名,但这个“名”是反面意思。
热心网友
我喜欢硬度泰姬陵
热心网友
够详细了!!我就不说了!
热心网友
埃及法老金字塔、秦始皇陵、十三陵等等,中国的皇家陵墓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