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有一大侠行侠仗义,除强扶弱,施贫济寒。他救白氏夫妇逃出贼堡,为一个甘姓人家报仇雪恨。当深仇得报,恶人横尸终有恶报的时候,他拂袖而去,只留下一句话:今后,我将继续独行天下,为百姓除暴安良。大侠甘凤池《南京掌故丛谈之十》大侠甘凤池《南京掌故丛谈之十》 康熙、雍正年间,大江南北以拳勇武艺名噪者有八人,甘凤池是其一也。甘为南京人氏,生卒年不详。其貌短小精悍,鬓髯如戟;他自小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不喜读书,却爱好武功,结交江湖侠客,十几岁时,就以武艺和武德,名扬四海。据说他手握锡器,能使溶为汁,从指缝中流出。《清史稿·甘凤池传》说他勇力绝人,能提牛击虎。 甘凤池先后拜黄百家、一念和尚为师,精内外家拳,善导引之术。江湖人称“江南大侠”,着有“花拳总讲法”。甘凤池年青时听说拳家多出浙东,便离开金陵,只身来到四明山。其中浙江馀姚城有位内家拳家黄百家,是着名的思想家和史学家黄宗羲之子。黄宗羲在清兵南下时,曾招募义军进行过武装抵抗。明亡后,他要求黄百家举业习武,继承自己的抗清主张。黄百家听说县城来了个打虎小英雄甘凤池,便特意访问,经过一番试炼,百家收甘凤池为徒,将内家拳等武术一一传授给他。三年过后,黄百家把甘凤池叫到身边说:“老夫的全部本领都已传授给你,你练就一身武艺,要为人民仗义行侠,正可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后来甘凤池又拜一念和尚为师学习少林拳法,并开始他一生行侠仗义、行医济世的传奇。 野史记载:“一次济南力士张大义酒酣,欲与甘凤池角斗,然见立起来甘凤池如丈二神人,“惧而止”。又有一位即墨人马玉麟,长躯大腹,他骑马虽良驹行二十里必换;爬墙上树则捷如猿猴。马玉麟不服甘凤池,与甘角斗一天不分胜负。第二天,甘挑逗马,引其怒,马“直前欲擒甘”,反被甘“骈指以却”,翻倒在地。甘笑说,这是“借用其力”。当时人传说,“甘立卧,鼾息如雷,十数人推挽未能动”。 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描写的义士凤鸣岐凤老爹就是他。吴用八千字的篇幅,绘声绘色描述了金陵侠士凤鸣岐。甘凤池活动在清康熙年间,活了80岁。吴敬梓则在康熙四十年出生,年长后迁居南京,应略晚于甘凤池,甘的事迹离他太近了,便将甘的事迹写入书中。书中说:“一少年驯马,被野性的马一蹶子踢倒,痛不欲生。这时有个胡八乱子大怒,上前一脚,就将马腿踢断,众人吃了一惊。有好事者说:‘胡八哥,你方才踢马的腿力也算头等了,你胆敢在凤四哥肾囊上踢一下,我就服你是真功夫。’众人说,这如何使得。不料凤鸣岐说:‘八先生,你果然要试倒不妨,若是伤了与你不相干。’只见凤鸣岐将前襟提起,露出胯来。胡八使尽平生之力,飞起右脚,一脚踢去,那知好像踢在生铁上,把五个脚趾头几乎折断。《儒林外史》中这样的故事很多,如凤鸣岐替人向当铺要债,店主避而不见,凤鸣岐靠柜台外柱子上,两手背剪着,身子一扭,那柱子就离地歪在半边,一架厅檐就塌了半个,砖头瓦片纷纷打下来。有道是“不怕该债的精穷,只怕要债的英雄”,店主不得不如数奉还。” 书中还描写了甘凤池为治少年病:“一次与之背靠背坐四十九日,直到其痊。他‘性和易,虽妇孺皆与狎(嬉戏)’”。《儒林外史》上的凤鸣岐,为救会过一面的万中书,从南京跟到杭州,为其料理。大堂上,他甘心受夹棍刑,终救人而不图报。足可见甘凤池的武艺和品德了。 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雍正御极,屡严令天下督抚捕逮甘凤池等甚急。雍正朱批谕旨中,犹可见其略。其竟弋获与否,则不可得而考矣。”当时浙江总督李卫在给雍正的奏折说:“查此辈棍徒,造作讹信,往来煽感,着实痛恨,断难容其漏网。臣细思江浙好事悻谬之人,莫过于现在拿获之甘凤池等各犯。”(《雍正朱批谕旨》)而吴敬棒却由衷地赞美道:“官府严刑密网,多少士大夫见了就屈膝就范,你一个小百姓,视如上芥,这就可敬了!” 至于甘凤池的归宿,清人王友亮着《甘凤池小传》说,他年八十馀,终於南京故乡。
热心网友
甘凤池,江苏江宁人,清朝初期南京的乡土英雄,清代著名武术家,生卒年不详。史书上有小传,民间传奇更多。史书上说,一次济南力士张大义酒酣,欲与甘凤池角斗,然见立起来甘凤池如丈二神人,“惧而止”。又有一位即墨人马玉麟,长躯大腹,他骑马虽良驹行20里必换;爬墙上树则捷如猿猴。马玉麟不服甘凤池,与甘角斗一天不分胜负。第二天,甘挑逗马,引其怒,马“直前欲擒甘”,反被甘“骈指以却”,翻倒在地。甘笑说,这是“借用其力”。史书记载:甘凤池为治少年病,一次与之背靠背坐四十九日,直到其痊。他“性和易,虽妇孺皆与狎(嬉戏)”。甘凤池活动在清康熙年间,活了80岁。清人王友亮著『甘凤池小传』说,他年八十余,终于乡。
热心网友
在二月河所著的《乾隆皇帝》中,据说是为黄天霸所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