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皇帝的封号有宗帝王祖之分例如汉武帝唐太宗海陵王宋太祖,这是怎么分的
热心网友
称×帝或××帝者,为谥号,如汉光武帝、隋炀帝等;称×祖或×宗者,为庙号,如唐高祖、宋太宗等。隋以上,习惯使用谥号;唐以来,习惯使用庙号(无庙号者称谥号,如明惠帝等;无庙号、谥号者,称年号,如元泰定帝)。明清时,皇帝一世一元,也有把年号代称皇帝的,如永历帝、康德帝等。×王或×公者,为被贬后王号或即位前王号,如晋海西公、宋苍梧王等。他们在身后没有庙号。即使有谥号,也与新朝对其所封王号连用(如蜀楚恭孝王、殷福恭懿王等)。此外,还有陈后主、金末帝、元幼主等既不是谥号、庙号,也不是王号的习惯称呼。这种做法,被“出口”到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如:以谥号相称的有百济武王、新罗孝昭王等;以庙号相称的有高丽太祖、越圣宗、朝鲜纯宗、南越世祖等;以年号相称的有越南保大帝、日本平成天皇等。
热心网友
按谥法来讲:“祖者,始也”一般开国皇帝被称为*祖,皇帝的谥号、庙号是驾崩后由后一位皇帝确定的,概括他的一生功业,如清初有3位祖皇帝:“太祖”努尔哈赤“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一为立国之祖,一为开国之祖,一为创业之祖。
热心网友
唐代以前的谥号称“帝”,一般只有一字。庙号称“宗”,但开国之君称“祖”。但自唐代开始,谥号变得越来越长,有时长达十几字,于是改用庙号称呼。至于称“王”的,一般都是在政变中被推翻,没有得到追谥的皇帝,人们用他们称帝前的王号来称呼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