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袁术曾是乱世一雄,可又很快被灭。请您根据《三国演义》对他们做出评价
热心网友
就二人而言,的评论并不是最终的评价。对于袁绍我要客观的说一下,很多喜欢演义的朋友跟我聊天时戏称袁绍为“战争白痴”,并得出一个“袁绍法则”,就是官渡之战前后,凡是有利于袁绍的建议一概不被他采纳,凡是他做出的决定一定是错的。从战争的结果上看,这个提法我毫无异议。但翻看前面的演义故事,发现袁绍诛宦官时何其睿智,叱董卓时何其豪迈,战公孙时何其勇武,为何到了官渡,这位席卷河北、虎视天下的霸主竟成了“战争白痴”?仔细看了官渡前后“袁绍法则”中他所犯的错误,竟发现当时他的大部分决定是合理的,换成是我一样要这样做。抛开结果看过程,袁绍官渡用兵,战略、战术几乎都没有问题,只是用人上稍有不慎,下面详细论述一下。 “袁绍法则”一:不听田丰所谏出兵伐曹 原文:田丰谏曰:“前操攻徐州,许都空虚,不及此时进兵;今徐州已破,操兵方锐,未可轻敌。不如以久持之,待其有隙而后可动也。” 值钱在前半句,就是曹操攻徐州,许都空虚之时,的确天赐良机,但既然没有把握住,那难道就不打了?袁曹之战早晚是要打的,田丰以为“不如以久持之,待其有隙而后可动也。”这是战略上的等,就是先不打。但人家曹操还等着你“有隙”呢,那岂能说准谁能等得到,最晚曹操是等到袁绍死后诸子争位之时,这点田丰还看不透?当时袁绍兵、粮均大大多于曹操,而曹操中原新定,饱受战火,四面环敌、急待解决的问题多,仍需时日平定巩固。但曹操占的地方好,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若以久持之,曹操只能是越来越强。而且当时民心思汉,讨贼出师有名。若待曹操慢慢收拾民心,恢复生产,中原经济复苏,袁绍的优势就将不复存在。实际上袁曹官渡之战,曹操不仅兵力上无法与袁绍相比,后来居然混到粮尽欲回许昌,若不是许攸叛变,我看不出曹操如何能取胜。正如曹操事后所言:“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袁绍此时出兵我是看不出哪里不妥。换成是我,出兵没商量。 “袁绍法则”二:不听沮授稳守以待曹操粮尽之谏 原文:沮授曰:“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 与田丰的战略等待不同,沮授这是战术上的等了。就是跟曹军耗着,拼粮。而战争的进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不管袁绍是否主观愿意,终是获得“曹操守官渡,自八月起,至九月终,军力渐乏,粮草不继。”的结果。但有讽刺意味的是,沮授言中利在速战的曹军本应按其所言“不战自败”时,荀域的一封被认为无比重要万分英明的书信却与沮授有着不同的见解:“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他劝曹操死守,以待信中的“必将有变”。看到这真不知道对曹军而言,是利在速战,避免粮尽对,还是死守官渡,待其有变对。不过既然战争双方一边兵多粮广,气势如虹,一边混到粮尽,勉强苦守,真不知“有变”的会是哪一边,看看战后曹操收出的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就知道了。所以从过程上看,沮授是建议等待是对的,但从结果上看,要是能按袁绍设计的优势兵力速攻战发展,又怎能等来许攸投降,军中有变呢? “袁绍法则”三:派淳于琼守卫乌巢 原文:袁绍遣大将淳于琼,部领督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睿等,引二万人马,守乌巢。那淳于琼性刚好酒,军士多畏之;既至乌巢,终日与诸将聚饮。 袁绍能席卷河北,岂是不会用兵之人?乌巢屯粮之地,重要性岂能不知?淳于琼何许人也?与袁绍同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呀。这样一个人在袁绍军中想必也是地位极高的元老级了,派他守卫乌巢能说袁绍不重视此地吗?带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睿,这许多武将,二万人马,不打仗光守一个粮仓够可以的了。试想曹操前线总共才多少兵马,而且攻寨损失一般总要比守寨大的多,曹操之成功实属侥幸。而袁绍的主要错误不在不重视乌巢,而在用人上。这个其实是难免的,与白手起家的孙刘曹不同,袁家四世三公,注重论资排辈,他们又不能象我们玩游戏一样看着四围派将,象淳于琼这样的名声地位,自然要委以重任。而且看看当时袁绍营中武将,颜、文以死,高、张要留在一线冲锋陷阵,他能派谁?至于淳于琼性刚好酒,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此处袁绍失察,也可说用人不当。 “袁绍法则”四:不听许攸掩袭许昌之计 原文:许攸径来见绍曰:“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 在演义中,不听此计确是袁绍的失误,因为后边老罗在许攸入曹营后描写他与曹操的一段对话:攸曰:“吾曾教袁绍以轻骑乘虚袭许都,首尾相攻。”操大惊曰:“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但仔细想想,看这段描写,怎么觉得许都离官渡,便如乌巢离官渡一般近?居然可以星夜掩袭?我是不大懂地理的,但只看游戏上的地图,从官渡跨越半个中原地区偷袭许都无异于痴人说梦。好在从一些很懂地理的三国朋友的文章中,知道老罗写关羽千里走单骑的路痴过程,才知道这个黑锅是袁绍替老罗背了。 一般的偷袭,一种是路程极近,以骑兵的快速行动,不带补给,以迅雷之势攻击目标,如曹操偷袭乌巢;一种是路程较远,但专走高山峻岭,无人可发现之地,再以天兵之势达到战略目标,如邓艾偷度阴平、胃炎的子午谷计划(虽未实现)等。而这两种方式我看不出任何适用于许攸计谋之处。而且一般偷袭,总是在正常方式下很难达到战略意图的形势下采取的冒险行为,成功固然一举获胜,但如果失败也很可能满盘皆输,上述三个例子无一不是如此。袁绍当时兵精粮足,曹军粮尽,还用孤军深入,冒这个的险吗?此时换我是袁绍,不要说刚查获滥行的许攸,就是满营众将一起劝我掩袭许昌,我也让他们玩儿去! “袁绍法则”五:谴张邰、高览劫曹营导致二将投降 原文:张邰曰:“某与高览同往救之。”郭图曰:“不可。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 计也。”张邰曰:“非也。曹操多谋,外出必为内备,以防不虞。今若攻操营而不拔,琼等见获,吾属皆被擒矣。”郭图曰:“曹操只顾劫粮,岂留兵在寨耶!”再三请劫曹营。绍乃遣张邰、高览引军五千,往官渡击曹营;遣蒋奇领兵一万,往救乌巢。 张邰、高览是官渡前线袁绍军中最好的武将了,他们的叛变对袁绍军的打击很大。但当时袁绍的将领分派有问题吗?看看的蒋奇的下场,如果袁绍如张邰所言派他和高览救乌巢,被张辽、许褚宰的就很可能是他们俩了。当时袁绍能作出的决定,无外乎救乌巢和劫曹营两种,当然,还有很消极的什么也不做。袁绍并不是没听取张邰救乌巢的建议,而是两个都采纳了,而且兵将分配的很合理。劫曹营的是半偷袭性质,要兵少而精,要擅打突袭的名将带领,可望一举攻占敌营,所以遣张邰、高览引军五千,往官渡击曹营;而救乌巢是属于收拾残局性质,不用偷偷摸摸,可以派兵多些,以备与曹军殿后部队遭遇时对阵,将领也不需要太著名,因为不一定能遇到曹军,所以遣蒋奇领兵一万,往救乌巢。此处用兵哪里有问题? 总之呢,袁绍应该说战略、战术都没犯什么大错误,但在用人上很失败。不仅仅表现在派淳于琼守卫乌巢上,象田丰、沮授这样的忠臣,即便不采纳他们的建议,也不必如此对待他们。曹操早期多次有用兵失误,被贾诩、陈宫等搞的几次差点丢了脑袋,竟能统一中原;而官渡之战中的袁绍,几乎没犯大错,却在优势下失掉了战争,实乃天亡袁绍。 。
热心网友
前者好谋无断,后者禄禄小人!你可参照(青梅煮酒论英雄)毕人对三国挺感兴趣,有空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