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关于读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的读后感,任选一篇就行,我在这先谢谢大家了!800字左右

热心网友

红楼梦读后感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面对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男人,管他什么金玉良缘,她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根本不用问就知道,是包二奶奶的宝座。可是我又不禁反问,难道世上真的有喜欢孤独的女人?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黛玉的更令人叹惋。她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爱情的灌溉,而是自由!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更不敢勇敢地追求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与林相比,她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再有就是,妙玉,晴雯之类了。妙玉虽以“槛外人”自称,然而青春芳龄的她,却难做到出家人应有的置身红尘外,无情无欲清净无为。宝玉过生日,她会送上粉红信笺,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祝芳辰”,宝玉则是经岫烟授意回帖“槛内人宝玉熏沐谨拜”,这一“外”一“内”,看似调侃,朦胧中也蕴涵着几许情意。可惜宝玉对妙玉即便有情也是敬重之情居多,偶有世俗之情一闪而过他也会当作是一种罪过,惟恐亵渎了圣洁高贵的俏丽女尼。这便是妙玉的悲哀了……“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惹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我个人意见,她是爱的。请看,她总是与袭人拌嘴,虽然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惯袭人,但是其中就没有一点嫉妒吗?袭人说了句“我们”,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讽刺。她还讽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两件太太给的衣服就喜笑颜开,但是后几回,她却抢着送东西说也要去“显个好”,宝玉给麝月梳头时,她躲 在门口偷听,她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注意这宝玉,注意着和宝玉接近的丫头,例如小红和宝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断。她曾笑着说“没什么我不知道的”就是因为她时时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头的奴才,她不愿卑微的爱一个人,她总想要和宝玉站的平等一点,她不能象袭人那样谦卑的爱一个人,她有她的特点,有点象野蛮女友,漂亮却不温柔,袭人曾笑宝玉“每天不挨她两句硬话衬你,是再也过不去的”,可见,晴雯这种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手段还是有用的。 但是,她的人品难得,光明磊落 ,刚直不阿,在大观园的环境中,终是没有容身之处,说实话我非常喜欢晴雯这个角色的性格,不说喜欢她的原因是,爱情的吸引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我想择偶是不是要找晴雯这样的人呢?呵呵,考虑中……至于湘云与宝玉的关系,我一头雾水。说来史湘云,乃是周汝昌老先生的最爱。我想是因为湘云兼有黛玉的才气和宝钗的大度吧!“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湘云的结局到底如何,雪芹先生没有写完,“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一说,湘云因麒麟由妙玉周全,最终与宝玉结为连理 。一说,湘云夫婿卫若兰死后,史府抄家,湘云沦落风尘。宝玉和湘云的感情是很微秒的,我这个凡夫俗子是不可妄自猜测的。纵观红楼梦,这块石头沾染的胭脂味还真不少。爱情的产生有一千种开始,但结局却只有两个,而是曹雪琴的高妙之处就在于,爱情的产生有一千种开始,结局去都是红颜易老,人去楼空。说老实话,我真有点幸灾乐祸了。但是反过来想一想,这又是一部悲剧,我细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大凡流传下来的,几乎无一例外全是悲剧。从卡西莫多到宝玉,从羊脂球到阿Q,以致于今日泰坦尼克中的杰克和露丝,都是悲剧人物。正义战胜邪恶只能在动画片中存在,没有哪朝哪代的赞歌流传下来。特别是中国的《水浒》、《三国》、《红楼》都遵循着开业艰难后,强劲攀升,接着平稳走势,最后直线下跌的原则。这又恰与工商管理硕士MBA教程中所描述的一般产品发展规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规律又仿佛与此紧密相连。一种文明当其跃上顶峰就必将走向衰亡。的确,照现在的环境发展,人类终究有个尽头,难道这是宇宙亘古不变的定理吗?难道这是继柏拉图哲学中“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一定”理论之后,又一种新模式?那么如此说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的爱情 ,是真正的空中楼阁,遥不可及,幸灾乐祸之后,就剩下独自悔过了,呵呵,年长的老师曾经说过,人生就是偶然的堆积。我们所追求的不一定是我们可以真正得到的,所以,苏东坡的“一蓑烟雨任凭生”生活态度真是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

热心网友

1。我读《三国演义》大家对《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并不陌生,许多人从中吸取了不少教益。它给人的启示也是很多的,其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那位才华横溢、叱咤风云、身后却让后世嗤笑的人物,他就是东吴水军大都督周瑜。论本领,周瑜曾杀得骄横一世的曹家兵马望风而逃;论地位,他年纪轻轻就身挂帅印,执掌六郡兵权;论功绩,他指挥赤壁大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样的一位立下赫赫战功的人物,却因无法克服嫉妒这一严重的缺点,而遭后人批判。出于嫉妒,他曾数次谋害才能高过自己的诸葛亮,数次斗智失败后,他带着“既生瑜,何生亮”的恼恨奔赴黄泉,成了“三气周瑜”故事里的反面角色。由此,我想到了曹操出于嫉妒杀害杨修而留千载骂名;李自成出于嫉妒处斩李岩而使事业半路夭折……这不都是由嫉妒而引发的历史悲剧吗?人的才能有高有低。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就说明了这一点。对强者产生羡慕,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问题在于如何把握这种情绪,是让它成为事业的动力,还是变为思想的毒瘤?若是后者,那么它必将成为你进步的障碍,甚至使你毁灭。总之,《三国演义》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嫉妒”是进步的大敌!朋友,记住这句话吧,愿它伴我们走一生。[简析]:《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文学巨著,其丰富的内涵不知曾感染过多少读者。作者独具慧眼地选准了周瑜这个角色,抓住他性格中的“嫉妒”而写,娓娓谈来,如话家长。在平静的谈吐中,挖掘出了“嫉妒”的危害。作者举例典型,剪裁适当,立意新颖,是一篇较成功的读后感。2。读《三国演义》这些天心情不太好,不是因为日常琐事的困扰,而是《三国演义》带给我的震撼。为了争夺天下,爆发了太多的战争,留下了一个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我钦佩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舌战群儒的豪情壮志、一心为主的赤诚,但我思索更多的确是 “哥们儿”义气到底带给我们什么。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发誓“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后来,关、张、刘确实同心协力,开辟江山,建立蜀国。随后,关、张的相继逝世,使刘备——这个一国之君,竟变得一蹶不振,他为痛失贤弟而哭哭啼啼,为了报仇雪恨而丧失理智,以至于对将士正确的建议置之不理,造成严重后果。将士们告诫的“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他已毫无作用,他成了执拗、怪癖的君主,兵败如山倒之时,他后悔不已,但一切已无济于事。为了朋友间的情义而放弃一切,这是不明智的选择。刘备乃一国之君,他的责任即管理好国家,使人民过上好日子,并要努力完成国家的统一。征战疆场,你死我活是不可避免的,他把“义”作为第一准则,而将国家大事置于身后,甚至想一死了之!在是的多么可悲呀!曹操因典韦之死曾大哭一场,但他并没有上时间的沉浸在悲伤之中,而是打起精神,继续奋斗。我们应学会分出是非曲直,轻重缓急,应将国家大事摆在首要位置,才不至于酿成大错!3。《水浒传》读后感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总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不过,我总算明白了很多道理。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醉拳,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天真烂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名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我试想,假如让他来到我的身边,相信没有多少人能有他这样的魅力。这不是因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为他有所么高挑的身材,更不会是他有大把的财富,就一点,就是他那在别人眼中芝麻大的优点。请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优点,在这世界上就要灭绝了。我总觉得我们在生活中对于朋友甚至亲人少了一份亲情,少了一份哥们儿友情。我清楚的记得,在我咿咿呀呀学语时,我经常毫无顾忌的到邻居家吃饭,没有礼节,没有拘束,只有欢乐。邻居家的姐姐现在和我还是和原来一样好。在我哭着闹着不上幼儿园时,我们和邻居经常一起聊天,但是我们开始装上了一扇木门。现在当我知道为了未来奋斗的时候,我家的门也变成了三厘米厚的防盗门。这就像一条河,让我们和邻居的感情隔在天地两岸。这就像《礼记》里说的:“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我们的社会很自然的少了一份爱,一份及其重要的爱——一份关怀。对于关怀,也许只需要一句简单的问候,或者是一个会心的微笑,就能让人喜笑颜开,就让人感受母亲般的关怀。不要太吝啬,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不会让你失去什么,只能让你的人格得到升华。4。我心中的水浒英雄《水浒转》---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看《西游记》,如神话般旅行;读《三国演义》,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气势磅礴;品《红楼梦》,似在贾府内演绎一个个欢乐悲伤的故事;思《水浒转》,在英雄之间打转。众所周知,一百单八将乃梁山英雄好汉。有宋江--梁山上主要领导人,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所谓各有千秋,忠肝义胆之士。同很多人不同,林冲是我最喜爱的人物之一。而喜爱他,只因一字--忍。他的忍,让人不可思议,让人惊叹,让人折服。林冲出生在一个职业军官家庭,家庭是美满的且事业发达。但好景不长,他的妻子遭人调戏,但调戏之人乃其顶头上司,所以只好息事宁人。也许你会说林冲懦弱,不可一世但你又可知,大丈夫有这般忍劲是另人怎样的无法想象与钦佩!随后,他又被发配沧州,但似“死不悔改”之势,忍辱负重,幻想再回东京,忠君报国。直至到风雪山神庙,他才奋起反抗。忍,对他来说,真是轻而易举?上了梁山,他仍在忍。忍着白衣秀士王伦,一忍在忍,忍到 盖等人上山遭拒后,才奋起火并王伦,扶他坐了第一把交椅,奠定了梁山英雄事业的基础。林冲的忍伴其一生,忍到林冲直至病死。试问:他的忍能说明他懦弱吗?答案曰:不能,这种忍,非常人所能及,非常人可以想象。我可笑地给其起一绰号--“忍着圣”。现代人凡能忍者,即能成功。有谋有略,机智勇敢士成功的必要条件。我曾经对老师,家长那苛刻的要求无法理解,所以代沟只能越来越向深渊坠落。。。。。。如果我能忍,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小不忍则乱大谋”。对于水浒转,我最喜爱的人物就是林冲。我思索着他的忍,他的一生。。。。。。英雄莫过于此!忍字固为重要! 5。片言谁解诉秋心——小议《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塑造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可以使“经学家看见《易》,道德家看见淫,公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闱秘事。”是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如本书的主人公林黛玉倍受争议,有人说她刻薄,小心眼,有人说她叛逆,也有人说她多愁善感。或许回应了那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离开了泪,就没有林黛玉,她是从悲金悼玉的《红楼梦》的血泪中长出的一株娇美的香草。 谈到林黛玉,我们首先谈谈木石前辈,在那人迹罕至,飞尘不到的离恨天灌愁海放春山西灵河三生石畔有棵降珠草,受天地之精华,得石兄(贾宝玉)以甘露灌溉,生得十分娇娜可爱。内中郁结一段缠绵不尽之意,誓言将一生所有眼泪都还给石兄,以报答其灌溉之恩。于是林黛玉就有了滴不尽的相思血泪。 谈到木石前辈,不得不谈谈金玉良缘,宝钗襁褓中时一个癞头和尚送她一把金锁,于是金锁和玉石在封建家长们的心目中预示着一桩天造地设的美满姻缘。金玉良缘之产尽管使黛玉感到沉重的压抑,增加发出何以“重这邪说不重人”的抗议。 木石前盟是前缘,而金玉良缘则是后来缘。宋代陆游有诗云:“桃李已忘畴昔分,禽鱼犹结后来缘。”宝钗贤淑端庄,高贵娴雅,机灵地处理人际关系,博得家长,下人的喜欢。唐代诗人刘禹锡云:“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像牡丹一样富贵端庄的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当代大学生在“大观园中选对象”的调查中也是薛宝钗的得票最高。 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林黛玉一方面对她的情敌变得咄咄逼人,不放过任何机会话里带音地提及那戴有金锁的幸运者。另一方面对宝玉也变得苛刻起来,她用种种借口要求他表白对她的情,敢于公开顶撞宝玉“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啊玉的。”妒生于爱,黛玉敢妒敢爱。而宝钗则相反,表面上总是压抑收敛她对宝玉的爱,以在家长们面前维护其大家闺秀的典范,依靠薛、贾二家的富贵,亲上加亲。 论起家境,黛玉幼年丧母,未及成人,父亲又撒手而去,孤单一人寄居外祖母家,寄人篱下,身世飘零,于是黛玉在风刀霜剑、明枪暗箭的贾府中,不得不步步留心,在苍凉孤寂中遇到贾宝玉,两人从两小无猜到萌生爱心,可是她又时刻担心身在“女儿国”的宝玉会不会“见了姐姐又忘了妹妹”。封建家庭,讲究门当户对,黛玉在宝钗面前显得毫无优势。 童话中的灰姑娘遇到的是魔术仙婆婆和水晶鞋,就可以一举成为王子的妻子,而黛玉呢,她遇到的魔术师是谁,她的水晶鞋又在哪里,现实就是现实,童话终究还是童话。 于是黛玉常常为自己的孤苦伶仃伤感落泪,常常为自己的命运感慨,别人都说心心相印,然而薄命红颜,难得同心,纨绔子弟,朝花暮柳,闺阁女子,从一而终。面对这样的环境,一个柔弱的女子能不落泪吗? 黛玉之情,幽怨动人。黛玉之爱,情深感人。黛玉之才,奇香过人。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中的“咏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而这却是封建阶级所不允许的才。黛玉的名作《咏菊》虽然不无几缕凄清、伤感,但正是她一生的写照。其中的两句“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也反映了她的自怜自爱、孤高傲也。 在本书的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里的杨妃指宝钗、飞燕指黛玉。同样是贵族小姐,一个戏蝶,一个葬花,一个欢乐,一个悲泣,两种遭遇,两种心情。宝钗春风得意“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黛玉则像落花一样被践踏,感慨“红消香断有谁怜”? 黛玉葬花是一个最为经典的镜头。黛玉“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竹囊,手中花帚。”把落花收起来掩埋在园子的畸角上的花冢里。本书中最为动人的《葬花吟》也是在这种环境中吟成的,表达了借葬花寄托的深幽的情思。她将自己比作是调零的花儿,怀着一倥孤标自傲,多愁善感的自怜自爱之情,悲吟道:“侬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表面看来似乎是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可深藏着的恰恰是对人生,命运生活的强烈留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觉得孤独,倍感凄凉;她看不到光明,找不到出路。她“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去找一个能够葬身的“香丘”也办不到。只能哀“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我也是很欣赏她的那句。“质本洁来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因为它控诉那个污浊黑暗的社会。下面我们来谈谈黛玉的为人,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心如红烛,肝胆照人。其柔弱孤零之身,容不得半点玷污。她待丫头亲如姐妹,教香菱学诗,胸无城府。 对于有相似的孤苦命运的奴婢,林姑娘却宛若亲人。黛玉临终前也曾向紫鹃拆以肺腑:妹妹!你是我最真心的!虽是老太太派你来优待我,这几年,我拿你当我的亲妹妹。“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且不说恶言主虐待奴婢,纵观大观园中众小姐,对待丫环,又有几个是真心实意的呢?司棋,入画,自幼服侍迎春,惜春。但当司棋被逐时,迎春竟手捧《太上感应篇》不肯替她求情。入画在被抄检中冤,惜春却翻脸绝情,当即将她赶走。再说宝玉在晴雯受害时,又何曾给她切实的保护,只是在她奄奄一息时才来看她,缺少男子汉的勇敢,显得很软弱,致使俏晴雯在封建势力的摧残下抱屈夭风流。探春对待书,宝钗对莺儿,湘云对翠缕也都只是一般的主仆关系。远不及黛玉紫鹃所达到的推心置腹的程度。 在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宝玉被其父贾政毒打,黛玉深感委屈和同情,更坚定了对宝玉的真挚爱恋。给宝玉送去题诗的手帕,表明了他们私自传递信物,这是黛玉思想上的一个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封建礼教加给她的枷锁。黛玉“两个眼睛肿得像桃儿一般”,可见悲伤最重,对宝玉最同情,是对反封建的共同命运上的。真的,那种悲怆的气氛,真是花儿为之神魂颠倒,默默伤感;鸟儿也从梦中惊醒,弄得痴痴呆呆。从此以后,她的泪为爱洒,“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面对封建势力,他们也只能是“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是由于她的阶级出身和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生活环境造成的,是封建卫道士对她残酷迫害的结果。林黛玉的哭,也是对封建势力发泄的怨恨和悲愤,是对志同道合的叛逆者贾宝玉的同鱼水情和感情的外露,或许,她也知道她的爱情如水中月,镜中花,可望不可及。但她对自己追求的生活理想是至死不变的,对自己选择的道路是毫不动摇的,当爱情幸福破灭时,她焚稿吐血,“宝玉,宝玉,你好……”是你好绝情,还是你好可怜,或许是别的什么。香魂逝去,她毅然决然地死去,表示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达到了顶峰。一?g净土掩风流,她再也无一滴泪,或许所有眼泪都报了灌溉之恩了。 曾几何时,蜂飞蝶舞的大观园,就落得红消香断,人去楼空。红颜已归黄土中。曾几何时,鸟语花香的大观园,就落得无边香丘、园中花冢,唯有冷月埋花魂。 叛逆的黛玉,悲情的绛珠仙子,那一幕幕道不尽说不完的经典镜头在我的记忆里不会风干成褪色的老照片。合上书,耳边似乎回响着哀婉幽香的《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热心网友

《三国演义》杂感 ——三国英雄论东坡词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多少自认英雄的人或是自信即成英雄的人在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风云乱世中摸爬打滚,四起干戈,却也渐渐被历史淘出了长河。 英雄,此二字不知纠葛了几多逐鹿群雄、东征西讨的人的心绪。多少人又葬身名利场下? 凡言“三国”者,即便未曾看过此书者也必知悉“卧龙先生”诸葛孔明的大名。书中,他是一位羽扇纶巾、谈吐高雅、自比管乐、有呼风唤雨之能、经天纬地之才的一代儒将。隆中定三分,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无不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在无数人心中,诸葛亮的文才武略、战术谋略,甚比“武圣”孙武而被顶礼膜拜。没错,孔明多谋而近妖,是个奇人;三国系一体,是个伟人;言归子底,他呕尽心和血,可惜却是个苦人,一世争战却未能打下那汉室江山。刘备尝夸诸葛亮:“君才十倍于曹丕。”缘何其六出祁山终无功而返?只因他把自己一生命运捆绑于一个平庸王朝的戎马战车之上了。知刘禅不可扶而扶,人格固然可敬,而现实终究是悲哀的:一代贤相南征北战,心血呕尽,戎马倥偬,到头来却也不过是五丈原夕夕秋风,锦官城片片降幡。 而书中倍受推崇,集大义于一身的刘备,虽为汉室宗亲,当世皇叔,尽人和之利,而论起英雄,便如当时青梅煮酒论英雄之时一般,此酒也得脱手,难入口。书中刘玄德大仁大义,至孝至亲,满面忠厚之相,又有识人用人之才能,真可谓系古今圣主之德行于一身而无半点瑕疵。可惜透书而观,这却只能说是贯中为体贴顾念这位刘姓皇帝的面子而在其苍白脸上抹上些许胭脂而已。李宗吾所书之《厚黑学》中骂刘玄德之脸皮之厚更甚城墙转拐之处。刘备皮虽厚、心虽黑却终是心中无谋,而其皮厚心黑却实实在在地体现出了:刘备好哭,且会哭,哭得山崩地裂,日月无华。而其亦非干嚎,亦非嘶喊,乃是真正泗泪齐流,惺惺作态之中又不得不使人心服口服,以至于低声呜咽几声,似鲁肃这般忠厚之人便会跟着流下两行老泪。刘备之哭,把人心收买,孔明被哭出隆中,赵云被哭得死心塌地,左一声“刘大哥”,右一声“主公”,虽然没有拜过把子。玄德之心黑,胜于浓墨啊!其黑在于利用人近乎残忍卑鄙。白帝城托孤之时他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请自取。”这招欲擒故纵之技阴狠歹毒之至,好一声“君可自取”听得孔明汗流满面,热泪盈眶,手足无措,抽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想刘备听毕必是侧脸叹息,心中却已笑足三万六千五百次了,可见刘备确是一个皮厚心黑的“忠厚长者”。 而回头看看那些各路诸侯,吕布虽可独战三英,却只是个背信弃义、沉迷声色的三姓家奴,被历史唾弃;周瑜,虽然是青年俊才,深谋远虑,城府之深都和卧龙有得一拼,只可惜意气用事,心胸狭小。孙权,只不过依父兄基业,虽有任人唯贤之能,知人而用之才,却无争世夺天下之大才,而无半点建树;董卓乱政,擅自废立皇帝,擅自戳杀群臣,虽极大打击了皇权,却不过是在三分天下之路下扮演了一个清道夫的角色,为旁人卖力做嫁衣耳…… 青梅煮酒,酒亦冷。乱世枭雄,令诸侯。 可以说,那英雄之能饮者唯曹公耳,曹操年少时便被断言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其城府年少时已然颇深。 书中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逆不道,遭人非议。而我却要说天下之大,能者居之,缘何唯有刘姓可称帝?曹操作为一位政治家,有远见卓识,他抓住“天子”这个有利筹吗,于乱世之中占一席之地,有何不可?作为军事家。官渡之战,他以少胜多,一统北方,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同样为其子代汉建魏,为最终平蜀平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诗词之格匠心独具,豪情奔放洒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全都脍炙人口,为人所争诵。 惟一可惜的是曹操生性多疑,以致刚愎自用,不然赤壁之战总该有另胜负之写。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可见曹操之弊,也在那不得人和的环境。然而终究是瑕不掩瑜,曹操总无愧于英雄之名。 后记:英雄之说本无定论,每个人心中的三国都有一个英雄,但刀光剑影之下,鼓角争鸣之远却总躲不过一个满头华发,黄尘裹身。 英雄,英雄之说本戏言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