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视剧里说袁崇焕是为了自酬粮饷而杀了毛文龙。历史是如此吗?2电视剧里的太监王承恩指的是历史上的曹化淳吗?是否因为电视剧把曹化淳写成一个忠臣,不符合历史。而应广电总局要求改成王承恩?3乐安公主是否因上面同样的原因,不合历史而由长平公主改名而来?

热心网友

毛文龙是明朝正式任命的东江总兵,东江就是鸭绿江近海口的皮岛,和鸭绿江的獐子岛、鹿岛构成鼎足之势,地理位置位于辽东、朝鲜、山东登莱二州的中间,号称孔道。金庸的小说《鹿鼎记》中有个大名鼎鼎的假太后毛东珠,这个毛东珠就是毛文龙的女儿。   天启三年,毛文龙率部攻陷了辽东要地金州。不但打通了水路到登州的粮道,还可和皮岛互为犄角之势,从陆路牵制后金的部队。他也由此功,升任左都督挂将军印,并拥有了一把尚方宝剑,进一步扩大了在东江的权力。成为了当时辽东牵制后金的一支重要力量。   毛文龙作为封疆大吏,手握重兵,又孤悬海外,飞扬跋扈是难免的,但无论熹宗还是思宗,都对毛文龙十分倚重,并没有过多的责难。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袁崇焕的再度启用。   对毛总兵的种种劣迹袁崇焕早有耳闻,这个毛文龙攀附朝中权贵、营私结党,屡屡不听调遣。不仅如此,毛文龙治军不严、公然在军营中蓄养倡优,整个部队军纪涣散,战斗力极弱。更让袁崇焕不能容忍的是,一向虚报部队员额、冒领巨额军饷的毛文龙居然多次以军饷不足来要挟,袁督师杀毛之心渐起。正如袁崇焕在《蓟辽督师袁崇焕题本》中声称的那样:“凡此,皆愚之也,文龙果堕彀中。”   崇祯二年5月29日,在支付了毛文龙10万饷银、平息了毛文龙的不满后不久,袁崇焕亲赴双岛,在那里会见了从皮岛赶来的毛文龙。6月3日,毛总兵陪同袁督师饶有兴趣的检阅了岛上的军队。此时,袁崇焕的杀毛之心未决,他希望毛文龙能够急流勇退。6月4日在毛文龙为袁举办的接风晚宴上,两人的一番谈话颇有些耐人寻味。   袁:久劳边塞,杭州西湖尽有乐地。(告老还乡吧)   毛:久有此心,但唯我知灭奴孔核,灭了东夷,朝鲜文弱,可袭而有之。(我还年轻)   袁:朝鲜不勤远略,当有代劳者。(我有代替的人选)   毛:此处谁代的?(还有比我更合适的?)   然而,一切都在此后的一天发生了根本的逆转。6月5日,在袁崇焕的营帐中,当着毛文龙的诸多亲信,袁崇焕以十二大罪名,用尚方宝剑取了毛文龙的首级,并且收回了毛文龙的将军印和尚方宝剑,同时也吞并了毛文龙的部队。   不能说,袁崇焕杀毛文龙没有道理,毛的桀骜不驯、拥兵自重、不服节制,都有碍于袁崇焕的平辽方略。但是否够得上一个死罪,还有商榷的余地。毕竟,毛文龙作为知晓军事的干练统帅镇守皮守岛,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后金军。   一位督师用尚方剑杀死了一位同样拥有尚方剑的总兵官,应该算是那个时代的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崇祯闻之,“意殊骇念”,也吓了一跳。但木已成舟,崇祯还要依靠袁崇焕经略辽东,他还能有什么办法呢?崇祯决定坚定的站在袁崇焕的一边。既然,皇帝已经表态了,朝臣们这一次不敢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于是大家都向积极的一面思考。不去想,也不敢去想这是否应该算是一件皇太极想做而不能做到的事。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毛文龙虽然死了,但他的部队在几年之后的登州叛乱中,用令人遗憾的方式证明了他们并不像袁崇焕诬陷毛文龙所说的只会冒饷、不会打仗。他的两个部将是那次事件的领导者,而且在多年之后依旧活跃在历史的前台,成为晚明时期那段历史的重要缔造者,他们是后来做上了大清定南王、靖南王的孔有德和耿仲明。然而,这一切,袁崇焕都看不到了。 2、曹化淳是曹化淳,王成恩是王承恩,这两人都是明末的大太监,但王承恩名声要好过曹许多,史书上对于王承恩记载的并不多。人们所知的就是他是统领内外军营提督九门司礼监,权盖朝野。在京城将陷时,他让崇祯皇帝换上了太监衣服,舍死护圣驾出逃。无奈大势已去无法回转,崇祯吊死在煤山,王承恩也在崇祯旁自缢而亡。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王承恩是“愚忠”的典型。曹化淳则是地地道道的叛徒了。3、关于乐安公主实在不知道编剧到底想怎么样,按照剧中事迹,毫无疑问是崇祯长女长平公主(虽然历史上长平没有马上死),但是明代又确实有一位乐安公主,却是光宗的女儿,也就是崇祯的姐妹,明亡的时候她早就死了。。

热心网友

1.是 2.王是忠,曹是奸 3.否

热心网友

  《明史·袁崇焕传》(节选):  [袁]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文龙者,仁和人。以都司援朝鲜,逗留辽东,辽东失,自海道遁回,乘虚袭杀大清镇江守将,报巡抚王化贞,而不及经略熊廷弼,两人隙始开。用事者方主化贞,遂授文龙总兵,累加至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设军镇皮岛如内地。皮岛亦谓之东江,在登、莱大海中,绵亘八十里,不生草木,远南岸,近北岸,北岸海面八十里即抵大清界,其东北海则朝鲜也。岛上兵本河东民,自天启元年河东失,民多逃岛中。文龙笼络其民为兵,分布哨船,联接登州,以为掎角计。中朝是之,岛事由此起。  [崇祯]四年五月,文龙遣将沿鸭绿江越长白山,侵大清国东偏,为守将击败,众尽歼。八月,遣兵从义州城西渡江,入岛中屯田,大清守将觉,潜师袭击,斩五百余级,岛中粮悉被焚。五年六月,遣兵袭耀州之官屯寨,败归。六年五月,遣兵袭鞍山驿,丧其卒千余。越数日又遣兵袭撤尔河,攻城南,为大清守将所却。七年正月,大清兵征朝鲜,并规剿文龙。三月,大清兵克义州,分兵夜捣文龙于铁山。文龙败,遁归岛中。时大清恶文龙蹑后,故致讨朝鲜,以其助文龙为兵端。  顾文龙所居东江,形势虽足牵制,其人本无大略,往辄败衄,而岁糜饷无算;且惟务广招商贾,贩易禁物,名济朝鲜,实阑出塞,无事则鬻参贩布为业,有事亦罕得其用。工科给事中潘士闻劾文龙糜饷杀降,尚宝卿董茂忠请撤文龙,治兵关、宁。兵部议不可,而崇焕心弗善也,尝疏请遣部臣理饷。文龙恶文臣监制,抗疏驳之,崇焕不悦。及文龙来谒,接以宾礼,文龙又不让,崇焕谋益决。  至是,遂以阅兵为名,泛海抵双岛,文龙来会。崇焕与相燕饮,每至夜分,文龙不觉也。崇焕议更营制,设监司,文龙怫然。崇焕以归乡动之,文龙曰:“向有此意,但惟我知东事,东事毕,朝鲜衰弱,可袭而有也。”崇焕益不悦。以六月五日邀文龙观将士射,先设幄山上,令参将谢尚政等伏甲士幄外。文龙至,其部卒不得入。崇焕曰:“予诘朝行,公当海外重寄,受予一拜。”交拜毕,登山。崇焕问从官姓名,多毛姓。文龙曰:“此皆予孙。”崇焕笑,因曰:“尔等积劳海外,月米止一斛,言之痛心,亦受予一拜,为国家尽力。”众皆顿首谢。  崇焕因诘文龙违令数事,文龙抗辩。崇焕厉色叱之,命去冠带絷缚,文龙犹倔强。崇焕曰:“尔有十二斩罪,知之乎?祖制,大将在外,必命文臣监。尔专制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一当斩。人臣之罪莫大欺君,尔奏报尽欺罔,杀降人难民冒功,二当斩。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尔奏有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语,大逆不道,三当斩。每岁饷银数十万,不以给兵,月止散米三斗有半,侵盗军粮,四当斩。擅开马市于皮岛,私通外番,五当斩。部将数千人悉冒己姓,副将以下滥给札付千,走卒、舆夫尽金绯,六当斩。自宁远还,剽掠商船,自为盗贼,七当斩。强取民间子女,不知纪极,部下效尤,人不安室,八当斩。驱难民远窃人参,不从则饿死,岛上白骨如莽,九当斩。辇金京师,拜魏忠贤为父,塑冕旒像于岛中,十当斩。铁山之败,丧军无算,掩败为功,十一当斩。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十二当斩。”数毕,文龙丧魂魄不能言,但叩头乞免。崇焕召谕其部将曰:“文龙罪状当斩否?”皆惶怖唯唯。中有称文龙数年劳苦者,崇焕叱之曰:“文龙一布衣尔,官极品,满门封?J,足酬劳,何悖逆如是!”乃顿首请旨曰:“臣今诛文龙以肃军。诸将中有若文龙者,悉诛。臣不能成功,皇上亦以诛文龙者诛臣。”遂取尚方剑斩之帐前。乃出谕其将士曰:“诛止文龙,余无罪。”当是时,文龙麾下健校悍卒数万,惮崇焕威,无一敢动者,于是命棺敛文龙。明日,具牲醴拜奠曰:“昨斩尔,朝廷大法;今祭尔,僚友私情。”为下泪。乃分其卒二万八千为四协,以文龙子承祚、副将陈继盛、参将徐敷奏、游击刘兴祚主之。收文龙敕印、尚方剑,令继盛代掌。犒军士,檄抚诸岛,尽除文龙虐政。还镇,以其状上闻,末言:“文龙大将,非臣得擅诛,谨席稿待罪。”时崇祯二年五月也。帝骤闻,意殊骇,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俄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其爪牙伏京师者,令所司捕。崇焕上言:“文龙一匹夫,不法至此,以海外易为乱也。其众合老稚四万七千,妄称十万,且民多,兵不能二万,妄设将领千。今不宜更置帅,即以继盛摄之,于计便。”帝报可。  崇焕虽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崇焕言:“东江一镇,牵制所必资。今定两协,马军十营,步军五,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帝颇以兵减饷增为疑,以崇焕故,特如其请。  崇焕在辽,与率教、大寿、可刚定兵制,渐及登莱、天津,及定东江兵制,合四镇兵十五万三千有奇,马八万一千有奇,岁费度支四百八十余万,减旧一百二十余万。帝嘉奖之。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崇焕闻,即督大寿、可刚等入卫。以十一月十日抵蓟州,所历抚宁、永平、迁安、丰润、玉田诸城,皆留兵守。帝闻其至,甚喜,温旨褒勉,发帑金犒将士,令尽统诸道援军。俄闻率教战殁,遵化、三屯营皆破,巡抚王元雅、总兵硃国彦自尽,大请兵越蓟州而西。崇焕惧,急引兵入护京师,营广渠门外。帝立召见,深加慰劳,咨以战守策,赐御馔及貂裘。崇焕以士马疲敝,请入休城中,不许。出与大军鏖战,互有杀伤。  时所入隘口乃蓟辽总理刘策所辖,而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不能无惑。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大寿在旁,战栗失措,出即拥兵叛归。大寿尝有罪,孙承宗欲杀之,爱其才,密令崇焕救解。大寿以故德崇焕,惧并诛遂叛。帝取崇焕狱中手书,往召大寿,乃归命。  方崇焕在朝,尝与大学士钱龙锡语,微及欲杀毛文龙状。及崇焕欲成和议,龙锡尝移书止之。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法司坐崇焕谋叛,龙锡亦论死。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崇焕既缚,大寿溃而去。武经略满桂以趣战急,与大清兵战,竟死,去缚崇焕时甫半月。初,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明史·乐安公主传》:  [光宗女]乐安公主,下嫁巩永固。永固,字洪图,宛平人,好读书,负才气。崇祯十六年二月,帝召公、侯、伯于德政殿,言:“祖制,勋臣驸马入监读书,习武经弓马。诸臣各有子弟否?”成国公硃纯臣、定国公徐允祯等皆以幼对。而永固独上疏,请肄业太学。帝褒答之。总督赵光?\以边事系狱,特疏申救。又请复建文皇帝庙谥。事虽未行,时论韪焉。甲申春,贼破宣、大,李邦华请太子南迁,为异议所格。及事急,帝密召永固及新乐侯刘文炳护行。叩头言:“亲臣不藏甲,臣等难以空手搏贼。”皆相向涕泣。十九日,都城陷。时公主已薨,未葬,永固以黄绳缚子女五人系柩旁,曰:“此帝甥也,不可污贼手。”举剑自刎,阖室自焚死。  《明史·长平公主传》:  [庄烈帝女]长平公主,年十六,帝选周显尚主。将婚,以寇警暂停。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殿。越五日,长平主复苏。大清顺治二年上书言:“九死臣妾,跼?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诏不许,命显复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钱车马锡予有加。主涕泣。逾年病卒。赐葬广宁门外。  《明史·庄烈帝本纪》(节选):  [崇祯十七年三月] 丙午,日晡,外城陷。是夕,皇后周氏崩。丁未,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自大学士范景文而下死者数十人。  《明史·周后传》(节选):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暝,都城陷,帝泣语后曰:“大事去矣。”后顿首曰:“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乃抚太子、二王恸哭,遣之出宫。帝令后自裁。后入室阖户,宫人出奏,犹云“皇后领旨”。后遂先帝崩。帝又命袁贵妃自缢,系绝,久之苏。帝拔剑斫其肩,又斫所御妃嫔数人,袁妃卒不殊。世祖章皇帝定鼎,谥后曰庄烈愍皇后,与帝同葬田贵妃寝园,名曰思陵。下所司给袁妃居宅,赡养终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