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纹样课上讲到:帝王的朝服上绣有十二章图案,但网上只查到明代以后的龙袍式样,我想问问大家可有知道:商周时代龙衮十二章在帝王服装上的排列方式是怎样的?盼回复,谢谢!

热心网友

它们依次排列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 粉米、黼、黻。周代以前,天子冕服均施以十二纹章;到了周 代,由于日、月、,星己画于旌旗之上,故不再复施之于服饰上,于 是变莫纹章之数为九章。在制作的具体工艺和手法上,上衣的诸 章,一般采用"绘";而用在下裳的诸章,一般采用"绣"的工艺技 法。《司服》载: 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冕而下 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 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 服。 这里提到的公与天子,虽可同服衮冕,侯伯可同服?冕,但它们 仍有诸多明显的区别。如王所戴冕冠:前后共24旒,每旒12玉, 计288颗;而公则前后用18旒,每旒9玉,计162颗。侯、伯则依 次递减。而章纹在冕服等级的区分上,大抵与冕旒数目相配;其 中,尤以十二章为贵。所谓十二章,是指古代帝王服饰上的12种 图像、纹样。它依次分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 粉米、黼黻等。各章均有各自特定的含意和文化意蕴。例如,日、 月、星辰取其照临光明之意;山,取其人的仰望和其稳重之义; 龙,取其应变之意;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之义;宗彝(一种 祭礼器皿、画有一虎一蜼),取其忠孝之意;藻(水草),取其洁净 之义;火,取其光明之意;粉米(白米),取其滋养之义;黼(斧形), 取其决断之意;黻?,两弓相背),取其明辨之义。 。

热心网友

商周时代还没有你说的那些东西。商周时期,王被认为是上天统治人间的代表,是天子,但是还和龙没有拉上关系,龙还不是皇家的象征,因此,帝王服饰上即使有龙的图案,也不如后代那么强调,所以不会有龙衮十二章。